为布凤歌

 找回密码
 入住凤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73|回复: 0
收起左侧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关于《Life Of Pi》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8-27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ife Of Pi》大家更熟悉的名字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赞誉,我也是看完电影之后被其奇幻的画面和故事吸引,从而专门去找来原著书籍阅读,然后发现,就文学性而言,原著远超电影,当然《Life Of Pi》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是同类的艺术形式,不好对比,总之,我是被原著震撼到了。

这本书传递给我的有六点。
一•求生。
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在本书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派独自一人搭上小船,面对茫茫大海和威胁性命的孟加拉虎,派仍然坚持不懈求生,并想出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方法与老虎共存,各种手段使人不禁拜服。
作者描写的派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持自己生存让我不禁想起另一本同样是写求生的书——《鲁滨逊漂流记》,两位主角都充分利用手边现有的资源努力求生,甚至让自己过得更好。让人由衷钦佩他们的顽强,为他们的毅力而折服。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弃生的希望。
求生是错吗?并不。即使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要伤害其他生物的生命,求生亦不是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求生是每一种生物都有的权力。
二•宗教,信仰。
派在海上的227天里,几乎每一天都会祈祷。第一部对于派童年生活的描写为后文多次出现的宗教信仰内容做了充足铺垫。饥饿时,他哀求神。风浪来袭,他质问神,得到水和食物,他感谢神,对大自然震惊,他赞美神。在海上每一天的斗争,派总会想到不同的神明。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当他们苦难时,他们有心灵的慰藉,当他们失意时,他们有心灵的支撑,他们快乐时,也不忘感谢赐予这一切的神。这样的人,怎么不会是一个坚强的人呢。
当我抛去了良知,抛去了作为人的善良悲悯,抛去了你教给我的一切,只为了我这微小的生命能够艰难的活着。伟大的神啊,你可会原谅我满身的鲜血。神啊,你创造了世界,给每个物种生存和栖息的土地,我曾虔诚的信仰着你,为何你现在要将我埋葬在冰冷的海水,不给我一块落脚之地。在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粒尘埃,在三千世界中,我不过一只蜉蝣。卑微如我,也有活下去的渴望,既然信仰的你无法给我生存的希望,那我只好选择走上一条相悖的路,并与你越来越远。

三•人性。
在电影中,派和母亲一样是素食主义者,书中派并不是。电影中的派在吃第一口鱼肉时涕泪俱下,书中派在杀第一条鱼的时候痛苦万分,然而他为了生存仍是做到了。他生吃了鱼肉,砍断了鱼的头,并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越来越熟练。从一开始的双手颤抖几次杀不掉鱼只能扭断鱼的脖子,到杀鲯鳅时用斧头砍的兴奋,再到后来“斧头”和“砍”越来越频繁且平常的出现在文中,我便明白了,沉默了,且悲伤了。
人性就是如此,一开始很不适应的事情,只要狠下心去做了第一次,第二次就没那么难了,第三次,第四次,只会愈加熟练和习惯。是的,习惯。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它总在无声无息间摧毁人。那些所谓的教条戒律,只能是衣食丰足情况下的消遣,在生存面前不堪一击。
四•孤独
要说什么是比死亡恐惧更威胁人的,无非是孤独。茫茫大海上,孤身一人,陪伴自己的只有飘渺的希望和一只威胁巨大的孟加拉虎,没有可以交谈的对象才更加煎熬。作者在书中写道:“这是日记的最后一页。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忍受痛苦,却没有记下来。你看见页边空白处这些看不见的螺旋形的印记吗——我以为纸会用完。用完的是钢笔。”这句话透出的孤独如此深刻让人胆寒。无形的螺旋印记承载的是山一般的孤寂。纸还有,笔已完。曲未终,人已散。透出多少凄凉。
五.陪伴
要说什么与孤独相对,那就是陪伴了。理查德•帕克,派在海上唯一的陪伴,派是孤独的,但另一方面来讲他也算是有所陪伴。这只贯穿全文的孟加拉虎,既是第二主角,也是暗示。暗示着另一条暗线。自派驯服了这只大虎后,两人的互相制衡,相处起来平和了许多。理查德•帕克不会侵犯派,派每天给它提供食物。也可以说,支持着派一路坚持下来的,除了自己的求生欲,就是照顾理查德•帕克的责任感了。
派对理查德•帕克的感情很深,尽管全文中他始终没有放下对它的忌惮。但他是爱它的。“‘我爱你!’这几个字脱口而出,那么纯洁,那么自由,其中包含的爱是那么的无边无际。这种感情充满了我的胸膛。‘真的,我爱你,理查德•帕克。如果现在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我想我肯定会坚持不下来的。不,做不到。我会因为失望而死去。别放弃,理查德•帕克,别放弃。我会把你带到陆地上的,我保证,我保证!’”这是原文中派对理查德•帕克的深情独白。在落难的时候,这只孟加拉虎的出现让派本能的恐惧,时刻注意保持警惕,才能在最初的那段时间活下来;在失去了所有家人的时候,这只陪伴他的孟加拉虎便成为了派的心灵支柱。
六.真相
真相总是那么残酷。
真相揭露在第三部,尾声部分,通过派和日本交通运输部海运科两位前来调查的日本人冈本和千叶的对话揭露。也是整部书最深刻的地方。
    那是一个我并不愿意接受的故事。它实在太黑暗太让人难过。逃上救生艇的不是派和四只动物,而是包括派在内的四个人。断了腿的水手,残忍的厨师,母亲和派。厨师砍了水手的腿做饵,甚至做食物,又杀了派的母亲。分别代表摔断腿的斑马,鬣狗和猩猩。而派自己,就是理查德•帕克,他杀了厨师。我宁可他们的询问停留在那个奇幻的,不可思议又瑰丽无比的故事,而不是挖掘深藏的黑暗。
真相一旦揭开,许多事就昭然若揭。
文中在写到逃上救生艇的鬣狗时,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写鬣狗,尤其是鬣狗的食物,重点强调了他们什么都吃,可以接受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东西,包括同类的尸体。对应真相中厨师杀了水手并吃了他的肉,在这里已有暗示。
第二部后半部分,派没有食物,缺少淡水,身上到处是伤口疾病,双目失明,濒临死亡。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大量的纯对话,只有两个人的对话,没有其他描写。这一段我曾看的不甚明白,第一部分对话最后派认为是理查德•帕克在和他对话,我本以为是临死前的幻觉,后来文中写到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同样落难的在海上漂流的,有法国口音的人。但这样的事现实中明显不可能发生,那么这一段到底作用为何?一直看到最后,看到真相,我才明白。
对话中的这个派的“兄弟”有法国口音,船上的厨师是法国人;对话中提到“兄弟”杀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对应厨师杀死的水手和母亲。看到最后才明白,这一段暗示的实在太明显。鬣狗对应着厨师,杀了鬣狗的老虎对应着派,现在这个“兄弟”爬到派的船上时又被老虎所杀,那么对应关系昭然若揭。想明白这一层后又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原文中很清楚的写道:“这就是理查德•帕克的可怕代价。他给了我一条命,我自己的命,但代价是取走一条命。他把肉从那个人身体上撕下来,咬碎了他的骨头。我的鼻子里充满了血腥味。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的某种东西死了,再也没有复活。”老虎咬死了“兄弟”并吃了他从而度过了濒死的时刻,真相中派是老虎,“兄弟”是厨师,深想一下遍体生寒。顺着这条线继续思考,既然各种动物都有其对应的事实,那么后来的食人岛和沼狸也不会是凭空捏造,而它们又代表了什么?那么,这个故事背后流的血,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多吗?

    这本书让人感到沉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通过一个瑰丽奇幻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黑暗血腥的故事,还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四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出了三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这不是一个美丽而奇幻的冒险故事,也不是展示宗教信仰和自然浩瀚的故事,电影和小说原著,导演和作者,都用委婉隐晦的手法向我们讲述这个残酷的事实。既是对信仰的拷问,也是对人性的反思。

评分

参与人数 1元宝 +611 收起 理由
云宸墨染 + 61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凤歌

本版积分规则

QQ|微社区|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为布凤歌 ( 湘ICP备10206562号 )

GMT+8, 2024-3-29 20:56 , Processed in 0.0895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