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樵苏 发表于 2012-3-22 22:21

樵苏讲诗词【诗词浅谈】【更新16L / 3月23日】

第一节 热身运动

       要想写好词,首先要写好格律诗——现在先别问我为什么。那么先来讲点格律诗的内容作为讲词前的热身。

       中国的古诗词是不可复制也没法外传的瑰宝。君不见许多外国人拼了命想把古诗词翻译成他们的语言——当然,他们能翻译出来,但诗词中的那种灵动传神的感觉却绝对没有,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字和景物的描写。为什么会这样?大抵是因为,“神韵”这种东西属于艺术和思想境界的范畴,它来自于中国汉字和语法的灵活运用,是其他语言很难摹写的。打个比方,外国人翻译《红楼梦》时需要翻译“林黛玉”这个名字。他们有两种翻译法,一种是“Lin Daiyu”,另一种我不忍心写,要是让我们再翻译回来,叫做“黑色的玉”。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第一种翻译法,无功无过,就是直接的音译。但是外国人也只会知道这个人叫这个名字,而不会感受到我们读这个名字时产生的感觉——什么是“黛玉”?首先“黛”是深青近黑的颜色,“远山黛”——远远的迷迷蒙蒙的深青的山,“黛眉”——女子如烟般梦幻纤细的眉。“黛”是黯淡寂寞的颜色,又在寂寞中孕育一点不肯服输的生机。

    “玉”是什么?至坚者为玉,温润,秀美,在浊世中隐现低调的尊贵。这样的一块美玉,就是“黛玉”,而不是单纯的“黑色的玉”。但是,若是让翻译者把这一串都加进那个名字里——我期待外国读者看见这样一个名字时的反应,至少翻译者骗字数的指控是肯定逃不掉了。

       有了这个例子为佐证,我说中国汉字具有独特的神韵,应该没人会质疑了。但是中国人是不会这么简单就满足于字本身的神韵的——于是他们把汉字重叠在一起,表达出更美丽、更传神的意境,这就是诗。中国的诗史简直就像中国的历史那么长,伴随的还有战争史、宫斗史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诗史外的内容提供了诗作的坚实基础与营养来源。

       首先不能免俗的,我们来给诗分分类。

       第一种大类分法: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个“古”是唐朝人眼中的“古”,基本上是指从《诗经》开始到南北朝的庾信的诗体;而近体诗自然就是在庾信之后的诗体了。这是按照诗体发展的时间阶段来划分,而非作者的年代。比如说李白杜甫乃至宋朝的苏轼,都写过很多古体诗。

       简单来讲就是一句话:遵照近体格律的诗叫做近体诗,其他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停云陛下写过一个帖子,讲得很好,请移步这里http://www.weibufengge.com/read.php?tid-2953.html。这里关于近体诗的格律问题写得已经很清楚。

       这里樵苏补充几点。首先是写近体诗绝对绝对不可以犯的一个错误,叫做“孤平”。五万余首唐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那么什么是孤平?最可笑的就是,虽然这是一个不可以犯的错误,但在唐宋直至清朝,诗史上却没有关于它的明确定义,应该说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近代我们采用的“孤平”定义,一种来自于王力。另一种来自于启功。个人比较赞同启功先生的定义,即:

      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注意第二字),又比如平平仄仄仄平仄(注意倒数第二字),都是两仄夹一平,这就叫做孤平。律诗一般要求少用仄字多用平字,以使诗读起来清越高亢。若是仄字太多,就会显得沉闷郁致,这不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孤平时,平字被两仄紧夹,如同两谷中突然冒出一座尖峰,读来令人气促,失于协调。且有的孤平严重到整句里只有一个平字,读起来一点也不响亮还累人得很,完全没有音律美。因为以上原因,孤平不可犯,但孤仄倒是可以原谅的。

       其次来说说“拗救”。不按照格律来写的句子就叫做“拗句”,在出句中可以出现拗句,但为了防止孤平,就必须要“救”。

       虽说孤平不可犯,但若是有的句子必须要写成两仄夹一平的情况该怎么办?一般来讲,出句要比对句相对宽松一些(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出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句)。在出句里,有时会出现两仄夹一平,如以下三种情况以及“救”的方法:

       1、本句自救:五言中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个字用了仄字变成“仄平仄仄平”,为了不犯孤平,第三个字要用平字,即变成“仄平平仄平”。相应地,七言就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2、对句相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3、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1)(2)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另外还有两种特定格式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两种虽然孤平,但只要注意一点:此时忘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五言那句的第一个字和七言那句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字,那么就是合乎规范的。为什么会这样?第一这样读着还算通顺,第二这两种格式在唐诗中用得太多了,如果一棍子打死的话至少有一半的唐诗就不能看了,所谓法不责众是吧……

      要是懒得理解“拗救”这种本身就很“拗”的东西的话,你就只需要注意一点——永远、永远不要让你的句子出现“两仄夹一平”这种结构。当然,要是能理解了拗救并熟练应用的话,会放宽很大的空间的。

       第三来说一下对仗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对仗最主要就是要求“词性相对”。我们把词性分为以下几种: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我们要注意: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它们一般不跟别的词性相对;颜色自成一类,同样不会跟别的词性相对;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极少跟别的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
       名词对使用得最广泛,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通常,如果在对句中,同一小类相对,就叫“工对”。但是工对要有个限度,不能在两句里全部工对,否则就不是“工”而是“纤巧”。一旦“纤巧”,诗就落入下乘。唐诗很少有纤巧之句,宋诗倒是比较多,但是宋诗的艺术成就远远不如唐诗。

       另外,反义词对要优于同义词对。而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以上这些若是看着烦的话,只要记住一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叫“宽对”,同样是允许且非常普遍的。

       以上,近体诗基本就差不多了。近体诗的格律束缚很严格,平仄、节奏、用韵……要是你真的不喜欢这样的不自由,那么有自由的诗——古体诗。

       古体诗,一言以蔽之——对格律、字数完全没要求,虽然要求押韵,但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中间还可以换韵,简直就是自由之典范啊。而且还可以不写成工整的五言或七言,而是写成各种字数混在一起的,叫“杂言”,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背过的《蜀道难》——李白酷爱干这种事。只要读着通顺,琅琅上口,那就没什么不可以!

       最后补充一个我认为最闹心的内容,就是什么是“平仄”。不论是在网上还是在书上,一查询“平仄”这个词都是长篇大论,非把人绕晕了不可。归根结底,这个问题这么闹心的原因,就在于汉字读音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发展。很多字古代是仄声,但现代普通话就变成了平声;某些字在方言中为仄声,在普通话里就是平声。你该怎么办?

       第一种办法:发狠去把平水韵词林正韵背下来。以后完全遵照古韵,普通话是神马,可以吃吗?

       第二种办法:认可最简单的那一种,即“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平水韵是神马东西老子不认识。

       现在很多对古典文学有兴趣的人,写诗词时非常纠结于古韵、新韵,哪个字在哪个韵部,什么韵不能通用之类的。尤其认为古诗就该用古韵,用了新韵就不古雅了。有时为了押韵,硬生生弄一个字放在那里,十分突兀;有时在今天那个字根本不押那个韵了,也还是要用,然后费尽心思地跟人解释:这个是平水韵某某韵部的,我没有用错。

       诚然,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好的。但樵苏认为,这种钻牛角尖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诗是什么,是一种音韵上的美感,为什么要那么严格地规定诗的平仄,是因为在大量的经验总结中,这样的平仄排列读起来最优美。韵也是同样,为什么要使用一个韵部的字来押韵,那是为了读起来有韵律上的美感。如果太执着于哪个字在不在这个韵部而忽略了它现在的读音,属于舍本逐末,失去了押韵本来的目的。

       所以,樵苏观点,怎样写诗?在实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遵照格律。但若有好句又无法遵照格律怎么办?那就忘掉格律。无论是诗是词,音韵、意境第一,而格律次之。当然若是能并重且无雕琢痕迹,那就是天赋之句,神作也;若是意境、音韵皆好但格律有差,完全可以说自己写的是古体诗;若是只有格律而意境、音韵皆无,那我也不知道这该算是什么了,只能说是“按照一定次序与节奏排列的汉字”吧。
   
第二节 词牌概述

       好了,有了一些基础的准备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词的世界。词,又叫做“诗余”,某些非专业的文献中也叫“诗裁”,这充分说明了词其实是诗的延展。很多时候词也要遵循格律,而其平仄排列也是由诗发展而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先学格律诗而后学写词。

       在古代,“诗”主要是用来“吟诵”的,也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而“乐府”早期是要配合音乐来唱的。后来乐府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不再用来演唱。而后兴起了一种新的配乐歌唱诗体,这就是词。换句话说,词,在早期是用来演唱而非诵读的,词牌,就是该词所采用的曲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今人有很多翻唱的歌曲,比如给《壮烈之役》这首曲子配了词唱出来,并取名为《魂殇》,那么《壮烈之役》就相当于词牌,而其中的歌词,就是词的内容。只要你愿意,想给它配多少首词都可以。

       后期词牌渐渐不再仅用于纪录曲调,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格式的规定。词不再是歌词,也有很多人写来只是诵读而不再演唱。于是词牌就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题目。它规定的内容有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甚至内容主题。

       词从唐代开始兴起,李白、温庭筠等都写过词,而温庭筠更是开创了美艳旖旎的“花间派”。到了宋代词开始大行于世,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形式。宋代的词学大家毫不逊色于唐代的诗家,而很多词牌本身,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故事。

       词牌大致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此外又可以被划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就是按照词有几“阙”划分的,三叠、四叠的词非常少见。

       另外,还有一种隐藏的分法,即以押韵的方式区分。

1、平韵格

    例:十六字令。

       顾名思义,此词共有16个字。樵苏曾有一个野望——如果词楼不指定词牌,我就首首都写十六字令。16个字20元宝,计每个字1.25元宝——值钱啊!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别看字少,字少了意思更加精简,表达感情更加浓烈。例如蔡伸所作: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写成词谱的就是这个样子:

    【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那个“中”表示此字可平可仄。

       注意到这个词牌押韵必须是平韵。这样的词牌叫做“平韵格”。

       相对地,有平韵格就有仄韵格。下面马上来一首仄韵格的。

2、仄韵格

       例:归自谣

       与上面一首《归字谣》多么相似呀,而且字数也很少。该词牌又叫《风光子》《思佳客》,冯延巳所作可为代表。

       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香闺寂寂门半掩。
    【平平中仄平中仄(韵)。】
   愁眉敛,泪珠滴破燕脂脸。
   【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凡是押韵的地方,都用仄声字。

       同理,有仄韵格平韵格这样单纯的韵格,就有混着来不单纯的韵格。

3、平仄韵转换格

    例:菩萨蛮

      多么美好的词牌呀,传说唐宣宗时,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看上去像菩萨,号称菩萨蛮队。教坊对这身行头非常有兴趣,因之作曲,称为《菩萨蛮曲》,后来单取《菩萨蛮》为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举例温庭筠词作: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中仄仄平平(换韵),中平平仄平(换韵)。】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中平平仄仄(换韵),中仄平平仄(换韵)。】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中仄仄平平(换韵),中平平仄平(换韵)。】所谓换韵的意思就是与之前的韵不必相同。

       这里我们注意到,仄韵与平韵的韵脚是交替而来的,形成一种跌宕的美感。另外由此词可见温氏词作的风格——香艳华丽,风致旖旎。这样风格的词就叫做花间派,多数描写闺阁女子生活。

4、平仄韵通叶格
   
    例:西江月

       谁敢说自己不知道这个词牌?

       西江月,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其起源为李白的一首诗《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虽然宋人作此词不多,且多以柳永所作为正体,但个人以为还是辛弃疾所作为上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可以看出,这里总共押了六个韵字,其中上下片的末尾押仄韵,另外四处押平韵。

5、平仄韵错叶格

       例:相见欢

       喜欢李煜的词吗?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代表作很多,选李煜一首: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中中仄(换韵),中平仄(换韵),仄平平(韵)。】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这个词牌的特点就在下片的前六个字上。这六个字分为3、3两小句,要押同一韵部仄韵,且与通首词其他韵脚不同。造成一种回环的美感,仿佛一个人在面临某种情况时,忽然转而想起其他的事情;但随即又回到现实中。

       呼~~没有了。基本就是这五大类。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怎么越来越复杂呀?所以说,捏着词谱去填词绝对不是什么聪明的做法。

       那么该怎么办呢?林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时候,可没给她讲什么格律呀平仄呀之类的东西,而是给她诗书,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让她去读。读上一两百首在肚子里,诗就自然会写了。还是那句话,诗是节奏,是音律。就像一首歌,听一遍不会,听十遍不会,听一百遍之后,就算记不住词,调子也该记住了。同理,诗读得多了,节奏就自然而然在心里了。而写词时也是同样,找一首例词照着写,比词谱要来得容易。当然,这只是个人习惯问题。

       以下是樵苏个人关于写诗词的观点。

樵苏观点1:写诗就要让人看得懂,追求古雅要适度。

       很多人写诗词时,炼字唯恐不精,用字唯恐不古。好比说想要表达“看得很仔细”,可以说“细查”之类,看的人就比较容易懂。如果硬要写成“盱豫”,也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这太古了,不是专门研究或者学文学的人有几个能懂?而如果一首诗中特地全用这样的语言,就有点类似于非主流们唯恐自己“主流”了而弄一些火星文,其性质没多大差别。

       诗是文字与生活的凝练,而不是某些人想象中高不可攀的东西。真正的艺术永远在民间,你写一首诗,目的是要让人去读。如果写得高不可攀了没人读得懂,那你还写它干什么?可能你会说,那古人写的诗我就看不懂。但是古人写的诗也是给古人看的,现代人之所以不懂是因为我们说白话文而他们说古文——当时都说古文的那些人可是能看得懂的!所以白居易每写一首诗就去读给河边洗衣服的老妇听,如果老妇听不懂他就回去改,直到她能听懂为止——这就是关于写诗应有的态度。

樵苏观点2:忘掉你课本里那些诗词以及你老师讲解的方式(文学专业大学讲师不在此列)。

       诚然,课本里选的诗词都很积极向上,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为什么课本上的诗词你背得很顺了,自己还是写不出来?原因就在于,各人天赋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我们的课本上选的诗词,爱国的,友谊的,壮志难酬的,风格绝对都是“健康向上”的,有这四个字摆着,什么特点都给你抹杀了去。

       有些人就喜欢秾艳的花间词,认为十分美好;有人喜欢阔达的豪放词,认为够气魄。通常一个人喜欢什么风格的词就会擅长于写这个风格的词。让一个喜欢花间词的人去背诵“沙场秋点兵”,他是不太肯认真去领会词中的意境的。特别是我们的老师通常要我们“背诵全文”,或者“赏析某文”,或者“说出某字的用法和作用”。樵苏背诗比较快,理解力想象力也算可以,但依旧深恨这三条。

       因为真正美好的诗的意境不是语言能表达的,而如果理解不了诗的意境,光是把它背下来,除了增添负担之外不会有任何好处。好诗如画,从字里行间要能看出那幅画来,才算是得窥堂奥。更有甚者,要能从那几个字中看出作者写诗时的神情、心态,乃至周遭的一切环境——动态的环境——这才算是懂了诗。

       我们的教育家想到了这一点,于是课本诗词的后面又多了一项要求:“扩写某某句为300~800字的短文……”对此我只有一个心情想表达,就是“我靠!”诚然,对于诗词有天赋的人来说并不难,但就是这样恶心的要求把很多本来应该能学会诗词的人都吓跑了。至少我知道这种高考不会考的短文根本不会有几个学生认真去写,特别是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樵苏自己都在百度知道上帮好多个人写过这种扩写短文了!

樵苏观点3:别认为自己不会写,多读,多写,是写诗词的不二法门。

       有人说:“我从小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没有生活哪来的词啊。”其实这是不对的,王国维曾经说过,不是所有的诗人都需要有那么多生活的。如果李后主不是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上哪写出那么凄艳的句子来;当然,像陆游这样的革命现实主义作者还是需要多一些生活经历的。

       就算你一点生活也没有,还有全唐诗全宋词在那里摆着。唐诗有五万多首,假如读十首,能利用其中的意象、句法、典故来写出一首诗,那五万首除以十也有五千首。唐朝诗歌鼎盛时期一个诗人一辈子才能写多少首诗?所以为什么要没信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话可不是白说的。

       不仅要读,而且要写。不仅要写,而且要写给别人看。别觉得写的不好怕不好意思,除了那几个神童之外,谁是一生下来就会写诗的?谁是一开始就能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天赋或许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把自己的诗写给别人看,除了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你自己的心态——而心态和胸怀在诗词中有多重要,这还用说吗?

樵苏观点4:格律音韵很重要,但不是以辞害意的借口,通顺、有内容、意境高为上。

       所以别太钻牛角尖。要是真有好句神思,还管他什么格律音韵(当然,也必须能读得通顺,搞得佶屈聱牙就不好了)。不论诗词都是如此,特别是词。你可能有感觉,在唱歌的时候,有时多唱一个字或少唱一个字,对整体几乎没什么影响。这个字,在词里,就叫做“衬字”。古人本身也是这么做的。真遇上好句了,规矩就可以去见鬼了。

       为什么要炼字?炼字是为了让句子更精致;为什么要遵守格律?遵守格律是为了让诗读起来更具有音律美。要是仅仅为了炼字而炼字,为了格律而格律,那就本末倒置了。

       当然,在系统学习写诗词之初,格律音韵还是非常重要的,除非真有神来之笔,否则还是要遵守的。这会帮助你养成极好的韵律感,以后它会成为你不自觉就去遵守的一种曲调,能让你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樵苏观点5:找到你喜欢也喜欢你的那种风格。

       诀窍:找一本唐诗三百首或宋词三百首,一首首读。通常这三百首里该有的风格都有,读的时候,不要去一个字一个字的抠,某字是某意,某句什么语法——单纯地就是去读。读得懂最好读不懂也没关系,直到你遇上一阕词或一首诗,哪怕你不懂它的意思都觉得它很美,与你有共鸣,你对它一见钟情——恭喜你,你基本上找到目前属于你的风格了。

       为什么说“目前”呢?因为日后你喜欢的风格可能会变。比如樵苏最早钟情的诗句是“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后来变成了“得失事常贫也乐,无忧,远去英雄不自由。”而目前则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不管怎么说,找到你的那首诗后,只消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出它的风格属性,并得到很多同类的。从此就以这种风格为主其他风格为辅,去读或者写,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发现更多的心头好。

       参考文献:《人间词话》王国维
                         《诗词格律》王力
                         《诗文声律论稿》启功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词学十讲》龙榆生
                           …………

    呼,累死哀家了。以上大概算是个诗词方面的概论。本来还打算写一些经典诗词啊名句欣赏啊,再介绍一些常见词牌,不过劣者实在手酸了,打字好累。求表扬,求奖赏~~~

ws君 发表于 2012-3-22 22:31

我来附庸风雅的做个标记,以后慢慢看,诗词什么的一直没往深了解过,多谢了

玉笛仙踪净无幻 发表于 2012-3-22 22:32

马克!怪不得妹妹今天没怎么来诗楼,原来有巨作呢!好长~~姐姐要保存下来看~~~

夏停云 发表于 2012-3-22 22:55

ok
后排占个位,那个笔记本准备学习!

夕雨流雲 发表于 2012-3-22 23:33

流雲喜愛看花間詞類的詩,但本身卻不擅長寫~~
至今仍是直白風~~
或許我該改變自己對寫詩的心態~~
慕樵的建議,流雲受教了~~謝謝啦~~
多讀多看多寫,真是不二法門~~

邑輝 发表于 2012-3-23 00:35

引用第2楼玉笛仙踪净无幻于2012-03-22 22:32发表的:
马克!怪不得妹妹今天没怎么来诗楼,原来有巨作呢!好长~~姐姐要保存下来看~~~http://www.weibufengge.com/p_w_picpath/back.gif驚一下~
難道慕慕醬和小妹變成姊妹了

————

然後把這個地址保存一下
考慮下自己是不是也該來學一點風花雪夜的東西啦

天夏·慕安 发表于 2012-3-23 01:02

樵苏··你又神迹了··我来扒扒走~~~
学习是最重要的~~~

摩奢惹 发表于 2012-3-23 05:57

竟然就好长~留下蹄印~回头慢慢欣赏~诗词神马滴最羞涩了~

牛牛 发表于 2012-3-23 08:44

一直只会用打油诗捉弄前辈后辈的无比崇拜小苏苏才女呀

一笑未然 发表于 2012-3-23 10:00

于是我也来占座,有才又勤劳的徒儿,哇咔咔,我幸福中,那个笔记楼看过还没时间来评,这个也先占座了,有个提议,想与大家集合来做些诗词意象,意境等的讨论,深挖下诗词啥的,于是继续整理材料去

炎华 发表于 2012-3-23 13:10

“对此我只有一个心情想表达,就是‘我靠!’”
这句话大爱。
樵苏的的建议,同样受教了,多读多看多写,以后尽量做。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话也不是白说的。
另外,好友不要偷懒,把准备写的补完了(强烈要求!!!)

慕樵苏 发表于 2012-3-23 14:35

引用第9楼一笑未然于2012-03-23 10:00发表的:
于是我也来占座,有才又勤劳的徒儿,哇咔咔,我幸福中,那个笔记楼看过还没时间来评,这个也先占座了,有个提议,想与大家集合来做些诗词意象,意境等的讨论,深挖下诗词啥的,于是继续整理材料去http://www.weibufengge.com/p_w_picpath/back.gif
-----------
抹汗……师父果然高瞻远瞩……其实徒儿我原本这篇要写好几讲,意境是排在最后一讲的。既然师父有准备,徒弟就乐得偷懒了,嘿嘿。

一笑未然 发表于 2012-3-23 17:33

引用第11楼慕樵苏于2012-03-23 14:35发表的:

-----------
抹汗……师父果然高瞻远瞩……其实徒儿我原本这篇要写好几讲,意境是排在最后一讲的。既然师父有准备,徒弟就乐得偷懒了,嘿嘿。http://www.weibufengge.com/images/back.gif
好几讲,徒儿我爱死了汝,准备没有啊,只是一点资料,师徒同上阵才是正理啊,徒儿先弄着,意象方面我跟后补充,嘻嘻,原谅下很懒的某人,来来,晚饭我先去烧好了慰劳爱徒,不过徒儿做菜的手艺这般好,哈哈,先不说了,回来细聊

夏停云 发表于 2012-3-23 17:38

我的师尊呢……画圈
龙宝师尊Q_Q
伤心了

夕雨流雲 发表于 2012-3-23 17:42

我…我筆記簿準備好了~~~
就等未然和慕樵開講了~~
現在~~我再去複習一下第一篇~~

会飞的猪 发表于 2012-3-23 20:00

苏大才女,好长啊! 先来留下猪脚印 回家慢慢欣赏!!

慕樵苏 发表于 2012-3-23 23:05

第三节 基础部分 精炼类型诗词赏析

       呼~真幸运爪子竟然没有废掉,但手指尖疼得很,于是今天来一点不太需要动爪尖的内容。主楼里樵苏说过,多读多写最重要。但是肯定有人被我说的那个“五万多首唐诗”吓怕——这还没算唐以前的诗和宋词元曲等等很多内容呢。要全读完基本不太可能。在这里樵苏推荐自己甚为喜欢的诗词若干首,并加以少许评点及背景知识。其实我很想说是“必背古诗词XX首”啊,但这么找抽的话我自己都说不出来。不过慕某以人格担保,我所选的这些诗词,如果能够背下来,是绝对绝对有好处的。就算不是为了去词楼诗楼骗元宝,有这些佳作在肚子里也能提升个人气质。当然还是那句话,硬性去背诗,就落入下乘。樵苏要的是读诗的各位,认真读,认真感受,理解,描摹,领悟,入画。只要达到这个境界,那么背不背下来根本无甚所谓,或者说,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而然也就能信口而出。这不是背诵,而是把诗句化入到了自己的精神之中。
       好了废话到此为止,下面开始进入正式环节。

一、《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OK,这首诗还需要我废话吗?的确,对这首诗作任何评价都是废话,因为第一,对它的评价已经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第二,这首诗已经高杆到了你说什么都很苍白无力的程度。最先把这首诗拿出来说事,是为了证实主楼里樵苏说过的“好诗如画”。春、江、花、月、夜——有动有静,有光有暗,有香有色,有冷有暖。都不用画,只要这五个字一摆,画面境界就已经出来了。而张若虚毫端挥洒,硬是用文字把这幅画画了出来——这份功力,在诗史上独此一家。

       有人说此诗太长。确实长,但非常好理解和吟诵。首先它继承了南方民歌的口语化表达,平仄稳妥,而且每四句一换韵,非常规整;且每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上四句与下四句都是顺承衍生的关系。

       我们反复谈到“神句”的问题,因为神句很少见。而整首诗每句都是神句,几乎就是一个概率为零的事件。幸好还有《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通篇气象清逸,既有写景,又有内涵;既有画面延伸,又有哲学思考。每一句都宛若天成。张若虚其人在历史上并不出众,连他详细的生卒年都不可考。他留下的诗总共就只有两首,其中之一就是《春江花月夜》——我们说真正的精华从来不在于数量多,这首诗号称“孤篇盖全唐”,在近代更是被闻一多毫不含蓄地反复赞美。而不客气地说,它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所以,虽然樵苏不建议背诗,但这一首,最好还是背下来。

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选择这首诗有三个目的。第一,樵苏本人很喜欢……咳,这不重要。重要的在下面。

       第二,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充分地参观一下“拗救”这个概念。前面我们说到“犯孤平”,就是说诗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这种结构。这首五律,遵从的是停云帖子里“五律第二种格律”,首句平起仄收不入韵。(抱歉这里要讲得比较长一点,对此不感兴趣的筒子请跳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首句就犯孤平了,但是前面我们也说过,“平平仄平仄”这样的句式太常见了,以至于只要首字为平声,就不算孤平,因为它本身“自救”了。注意第三字,本来这句该是“平平平仄仄”,但第三字“转”本该平却仄了,因此第四字就由仄变平,采用一个平声“苍”字自救。而第二句格律本该为“仄仄仄平平”,但“秋”是可平可仄的(一、三不论),所以不必拗救。

       颔联对仗工整精严,毫无问题,只是要注意“听”在古音里是仄声字。到颈联又出现问题。这句规定的格式应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但“渡”太明显是一个仄音。虽说一三不论,但律诗中对颈联要求最为严格,要求必须成对,那么此时这个字就不能不论了。因此在对句中用一个“墟”字拗救,成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的格式。

       下面最后两句,真是令人十分、各种头疼,因为我们发现,“复值接舆醉”这句居然是“仄仄仄平仄”,这何止是孤平,简直就是孤平啊!按照今音的读法,“接”是一声,“值”是二声,属于平音。但在古韵里,“接”却是个仄声而且还是该死的入声字——在平水韵“入声·十六叶”部,而“值”属于“去声·四置”部,有闲心的筒子不妨去找找看。因此这句的读音差不多是“复置借鱼醉”,好吧,这种不管哪里的格律甚至是古体诗都不常见的平仄关系出现了,但它恰好就是主楼里我们说到的第三种情况——半拗,可救可不救。于是选择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因此最终的结论是全诗没有孤平,符合格律。

       好了,这么大一段不知道你认真看了没有,如果看了,应该就对“拗救”的三种情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不看也没多大关系。

       下面说第三点,讲的是诗的“化用”与“拓展”。看这一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红楼梦》里林黛玉就给香菱讲过,这句是脱胎自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其实我们也能一眼看出来。而再看王维的另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不是也有很明显的化用痕迹呢?特别是“直”与“上”,表达的意思与意境完全相同。

       也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然刻画的景致类似,但在不同的诗里表达出的却是不同的意境,而又十分贴契,这就是神一样的化用。

       好了罗嗦了很多了,最后补充一句,王维的诗应当多看看。此人乃是那种气死男人迷死女人的典型人格,十几岁就成了著名诗人,能诗会画,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又称“维摩诘”,而维摩诘又正是当时一个著名大乘佛法居士的号,此人乃是著名的在家菩萨。王维本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死后被誉为“诗佛”,是山水田园派的著名代表诗人。诗风清丽洒脱,而意蕴深远,不可不读。

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前面樵苏曾郑重地开了一贴写元稹的悼亡诗。老实说元稹其人在女色方面真是相当薄情,虽然有“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神句,也免不了遭人诟病,何况还有个《莺莺传》,足够他被广大革命女同胞踩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

       但是不考虑薄情这方面,元稹的诗确实是非常精彩,他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二人并称“元白”。事实上他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这首诗里的“乐天”就是指白居易,而“江州司马”琵琶行还有谁不知道?

       此诗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几乎闹鬼的景象,毫无疑问,这样的情景下是不可能有什么好消息的,果然,马上就听到了好友被贬的消息。真正的神来之笔是下两句:“垂死病中惊坐起”,快病死了还一下子坐了起来,惊讶之态,悲愤之态,如此的突如其来。而后诗人竟然没有继续写自己的心情或者详细的消息,而是一句“暗风吹雨入寒窗”——风是暗风,雨肯定也不会是温柔的,窗更是寒的——这样的情景,还用直接写这个消息给他带来怎样的打击吗?这种侧面描写又如此传神,称为神笔并不为过。

       另外,“垂死病中惊坐起”也存在化用,元稹化用的正是他本人被贬江陵时白居易写给他的诗: “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忙乱地爬起来,急着去接元稹寄来的信。

       最后,元稹的诗,推荐一看。

四、《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你可能会怀疑我选这首诗是与秦假仙的夫人有关,事实上也确实有关,因为名字一样么。但仅就这首诗来讲,它在白居易诗中非常特殊。我们都知道白诗一向直白易懂,而这首《花非花》简直就是朦胧诗的始祖,从头到尾运用博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没有明确写出的主题。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描写某位妓女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广义地描写了一种美好但抓不住留不住的事物,当然美丽的女子包含在这之内。无论如何此诗属于“感伤”,类比白诗《真娘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一朝逝去难留连(一作“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真娘墓前面还有几句,但总感觉加上那几句反倒不如这样好,因此没有写上)。以及《简简吟》:“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可以想见白居易是一位喜爱美好事物(包括女子)的人,除此外,可见白居易诗“老妪能解”不是胡说的。除了《花非花》和一些佛教理论有关的诗之外,白诗确实是浅近如白话。但浅近不等于浅薄,就如古字不等于古意一样,白诗的成就,不需要多说罢。

       事实上白居易有一点很像素还真,那就是他也是“通儒通道是通贤”,儒、道、释的观点同时具备的。

五、《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指的是汉初才子贾谊。汉文帝为询问鬼神之事,曾半夜把贾谊叫进宫里。

       选择此诗是为了佐证一下“用典”的问题。写诗通常会用到典故——即历史上出名的人或者事。“贾谊夜半与文帝讨论鬼神”就属于一个典故。知典、用典当然是好的,但必须用出自己的新意来才叫佳作。只是一味追求典故多,那叫“堆砌”而非“用”。

       试看此诗,前两句提到君王召见才子贾生,令人联想到这是要描写才子和君臣治国的诗;而下两句一转,变为议论“君王不关心治国之策而关心鬼神之说”,挑明了“才子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君王有够无聊”这样的中心。这一变令人耳目一新,顿生慨叹。

       有了这五首,初唐一首(乐府),盛唐一首(五律),中唐两首(七绝、杂言),晚唐一首(七绝);唐诗基本就有了一个概况。为神马不选李白杜甫这些人的诗呢?因为这几位的诗一般人都读过很多而且——就算我不说也该去读的,至于读完之后要以谁为师,就要看个人的性格和爱好了。比如流云好友大概适合白居易与李商隐;炎华道兄适合杜甫;天夏姑娘颇可效仿王维,无幻姐姐宜读元稹与温庭筠……诸如此类。当然这只是樵苏一家之言,说错莫怪。

       接下来要推荐几首词,但在词之前,要郑重推荐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六、《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简单来讲就是这个意思:你汉元帝自己发神经,美女多到懒得去亲自选,找个画工去画像。人的样貌可以画出,那神态韵致能画得出来吗?结果昭君出塞了吧?因为去国离乡而伤心不已的小模样都让你神魂颠倒了吧?你怪谁呀!毛延寿冤枉啊!昭君啊我告诉你,别觉得去和亲很糟留在汉宫会很好,君王薄情你不懂吗?你的前辈陈阿娇在长门宫千金买赋的故事你不会不知道吧!

       历来写昭君的诗,都是描写得一副凄凄惨惨的样子,怪画师不好,怪美人命薄,就连杜甫都不能免俗。可这首《明妃曲》端的是翻得好气力!何等痛快!所以说,用典到极致就该是这个样子,别人都写同一个意思,唯独你看出不同的意思来,这就叫精彩!

七、《明妃曲》其二 宋·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一首《明妃曲》不如第一首,但这首里的“汉恩自浅胡恩深”——真佩服王安石当时怎么敢写!这是诗祸,算他命大,要是赶在乾隆文字狱的时候那是要杀头还得诛连九族的!

       两首连起来看的话可以看出,王昭君本人是不愿意出塞的(多厚道一姑娘),倒是她的家人一直劝她,汉朝薄情,胡疆恩重,你别傻了,为了你自己好,留在那里吧,人生乐在相知心啊!

       王安石《明妃曲》,咏昭君最好的诗,没有之一。

八、《梦江南·千万恨》 唐·温庭筠 (花间词:香艳媚软)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作为一首花间词,此词十分称职。上来就把恨字挂在头里,然后山月水风地渲染。“心里事”与“眼前花”对得十分工整却全无雕琢痕迹。虽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但其风致很值得欣赏,就好比一位美女,就算她没太深的内涵,我们也可以单纯欣赏她的美丽。

       张燕瑾认为此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心理……老实说,樵苏水平不高,真没看出这个来。要是真有这个意思的话那也未免太隐晦了,而温庭筠向来就不是一个以隐晦为特征的诗人。不知为什么,若说这首词表达了怀才不遇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的话,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对毛苹《上邪》的解释——“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一首表达爱情坚贞的词,被曲解成“我的祖国啊,我要永远爱你保护你为你战斗永远不离开你……”(恕我直言,某个时代的人,思想激进,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扯到统治阶级的剥削上去——这可能也是樵苏我小人之心了。)

       对此,唯有苦笑罢!

九、《菩萨蛮·人人尽说》 前蜀·韦庄 (花间词西蜀词派:风格绮艳)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花间词也不见得都是淫靡秾艳内容空洞的。恰恰相反,若是能用华丽的辞藻表达出一个深刻的意思,能带给人更深重的感悟。

       比如这首《菩萨蛮》。再典型不过的花间词。前两句倒是很直白,只说江南好,怎样好?景美(三四句),人美(五六句),这样一个好地方,真让人依恋啊。依恋到什么程度呢?不到老了头白了就别回乡,回去了会想念这里想到断肠。

       除了侧面描写很有说服力之外,“未老”两个字也很值得推敲——未老莫还乡,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老了能回去。但能不能回去,要取决于战乱是否结束——否则就要一直留在江南了。这样理解的话,顿时整首词出现了别一番天地,似乎很有一种作者自我安慰的意味在里面——江南这么好,不回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似直而纡,似达而郁。韦庄词就是这样在花间词的底色上描画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十、《破阵子·四十年来》 南唐·李煜 (花间词南唐词派:风格凄清)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在李煜全部的词中并不是特别出众,相对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凄清绝艳,这首词更加直白。但惟其直白的凄清,才更加有冲击力,充分表达出一个失国君王的痛悔和绝望,简直是字字泣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评价颇高,认为在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中,“温飞卿(温庭筠)之词,句秀也;韦端己(韦庄)之词,骨秀也;李重光(李煜)之词,神秀也。”又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个人还是比较赞同这种说法的。可以说李后主的词清扫了那种艳情的气氛,开始由花间向婉约转变。因此说李后主是婉约派的开山者,应当不为过。

十一、《浣溪沙·一向年光》 北宋·晏殊 (婉约词:清丽含蓄)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身为一个贵族诗人,不缺钱,不缺权。因此他不太可能吟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句子来——因为浪漫主义可以靠空想,现实主义要是没有生活是写不出来的。

       那么贵族诗人都感伤些什么呢?离别,思念,或者上升到哲学角度的思考。晏殊有另一首《浣溪沙》更著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作为北宋婉约词的宗师,晏殊没有辜负自小“神童”的美誉。

       由是佐证,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就写不出好词吗?未必。晏殊就是多好的例子。

十二、《阮郎归·天边金掌》 宋·晏几道 (婉约词)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十三、《阮郎归·旧香残粉》 宋·晏几道 (婉约词)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这两首词放在一起讲。樵苏性格里多少有那么一点不拘小节,所以对温庭筠、晏殊其实喜欢不起来。而李后主后期的词和晏几道就很喜欢。婉约词一向不是我的菜,但晏几道这个人却很特殊。他是晏殊的第七子,是个少见的“痴人”,不肯利用父亲的权贵去谋求仕途,因此一生坎坷。也正因为如此,他虽然继承了父亲婉约词的清丽含蓄,却因为能看到他父亲看不到的下层社会而在词中蕴含了更深重的感情。

       晏几道一生佳作等身。我们熟知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就是他的诗句。相对于这两句的鼎鼎大名,《阮郎归》似乎并不太出众。

       然,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不死心,不情愿就这么让狂情老去。欲将沉醉换了,多少清歌不断肠?肠已愁断,而舒之,而以酒舒之,不忍心,不甘心就这么困锁愁城。惜,有梦都于事无补,何况连梦都没有了!然,就算这样也死不悔改,做人,总要有几分痴不是吗?!

       古来伤心人,不过如此!

十四、《南乡子·向晚出京关》 宋·张商英 (婉约词)

       向晚出京关。
       细雨微风拂面寒。
       杨柳堤边青草岸,
       堪观。
       只在人心咫尺间。

       酒饮盏须乾。
       莫道浮生似等闲。
       用则逆理天下事,
       何难!
       不用云中别有山。

十五、《南乡子·瓦钵与磁瓯》 宋·张商英 (婉约词)

       瓦钵与磁瓯。
       闲伴白云醉后休。
       得失事常贫也乐,
       无忧。
       远去英雄不自由。

       彭越与韩侯。
       盖世功名一土丘。
       名利有饵鱼吞饵,
       轮收。
       得脱那能更上钩。

       有多少没听说过张商英这个人的筒子,举手给樵苏看看。假如不是文学专业的,也不是历史爱好者,那么不知道他是正常的。严格来讲他还真不是什么诗人,而是宋宣和年间的一枚宰相。此人是个好人,也是个狂人,还是个才子。一个好人、狂人、才子在宋徽宗时代与蔡京同朝为官,后果可想而知。宋史里有句话很搞笑,道“何执中、郑居中日夜酿织其短”,日夜啊!酿织啊!可怜的张商英……

       这两首词是张商英被罢相贬出京城时所作。其实论文学效果文艺成就的话并不算高,但胜在感情丰沛。其实两首词字面意思非常简单——罢相没什么不好,京城外是另一番天地;功名盖世的容易不得好死,现在我有机会逃开了,幸好幸好。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股不甘心和愤懑之情(这里才是真的有愤懑之情),使它们在婉约词当中蕴含了豪放词的旷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真不知道该说是喜剧,还是悲剧。

十六、《浣溪沙·残雪凝辉》 清·纳兰性德 (婉约词)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首先表达一下樵苏的个人观点——现在人似乎把纳兰抬举得过高。诚然,纳兰好诗句非常多,而王国维也高度评价他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很多人就此断章取义为“北宋以来的词人就只有纳兰一个出色的”,其实这是不对的。王国维是清朝人,本身就已经很偏向本朝代的这位才子了,但他表达的意思也没有这么夸张,而是说“风格自然笔法天然的词人只有纳兰一人”,指的是他的风格而不是成就。

       樵苏前日获赠一本《最美的词》。翻开一看,词被如此分类:花间词、婉约词、豪放词、纳兰词。于是无语了,这样会不会误导某些人认为词分为“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和“纳兰派”啊?

       私以为,纳兰之所以被如此过度推崇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他的词确实写得很好;2、他生活的时代与我们切近,而人的心理对贴近自己的总比远离自己远的要亲切;3、纳兰英年早逝,让人悼惜;4、演纳兰的钟汉良很帅……你敢说没这个原因?

       事实上纳兰与晏殊一样是婉约词派贵族词人的代表。其词成就颇高但远没有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只是其清婉天然的风致别具一格。他的词中美句很多,同样的,与“情到深处无怨尤”、“当时只道是寻常”、“不辞冰雪为卿热”相比,这首浣溪沙也不算登绝之作,但同样胜在意境情思感人。

       此词的神笔在下片。“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个吹笛子的人是谁呢?不知道,也许是词人自己,也许是隔着墙壁或屏风的某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朦胧月下飘落梅,残雪映色闻笛声——这样的曲调必定凄清。而我了解你——你与我一样,因为这样凄凉的乐曲而勾起伤心的回忆,决泪如倾。

       “泪纵横”三字,不着雕饰尽得风流。“纵横”本是狂野之态,到了纳兰笔下,变粗野为细腻,又在细腻中孕生爆发的张力,神笔也。

十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豪放词苏派:清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吧,其实只要看到我顶的头像你就知道我一定会选这首,就冲着“任平生”三字,马上对苏轼的好感度上升一个层级。

       历来对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分类颇多争议,这事关词史,与实用无关,因此暂不详细讨论,以后要是有需要再说。但是只要将这首词与上面的若干首对比,区别立现。首先,词中没有绚丽辞藻的晕染;其次,不歌咏男女情事;最后,感情清扬沛然,没有细腻纤巧的感觉。

       这就是豪放词与婉约词大体上的区别(详细的区别以后有需要再讨论)。一般豪放词分为苏派和辛派以及叫嚣派——最后的那个我们就不研究了,因为意义不大。这里区分一个定义:苏轼写豪放词,但不是说苏轼是豪放派词人。很多书籍直接这样定义苏轼其实是不妥当的。因为苏轼于婉约词的成就不在豪放词之下。

       至于这首定风波,画面就是一个蓑衣人在雨中唱着歌行在林中。这样的意境,接下来的故事,就可以自己演绎了,至少我觉得写部武侠小说出来难度不大,因为那个最神秘最超脱的世外高人形象已经给你了呀!

十八、《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南宋·辛弃疾 (豪放词辛派:雄放)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樵苏是多么喜欢这首词呀!

       稼轩词很多都用开天之笔,完全不加比兴,直抒胸臆,第一眼就带给人巨大的冲击力。比如“甚矣吾衰矣”,又比如“老大那堪说”。年华易老,壮志难酬,悲愤之情直接宣泄出来,完全不来虚的。

       这首词用了很多典故,但用得都很巧妙,全无堆砌痕迹。这里暂不讨论,有需要的话再讲。单看最后几句——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这种力透纸背的呐喊,岂止是雄放,简直是金铁之声清厉。这句同样没什么炼字,非常通俗,但通俗中勃发出的真性情让人为之血热!

       《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说道学词的过程,“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其中碧山是王沂孙,梦窗是吴文英,稼轩是辛弃疾,清真是周邦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比如樵苏一点也不觉得周邦彦的词比辛弃疾的好,全看个人感觉。

       《蕙风词话》中云:“性情少,勿学稼轩。非绝顶聪明,勿学梦窗。”樵苏就很赞赏。不是那种本身自有三万里胸怀的人,是写不出稼轩那样的雄奇之词的,同样,如果不是性格中自有放旷脱俗的人也写不出苏轼那样的清放之词。而吴文英擅长用典,用典必须要有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通感力,否则极其容易陷入“堆砌”的层次里去。因此说不是绝顶聪明还是不要学吴文英。樵苏曾尝试学吴文英,后果不是一个“惨”字能形容的……

十九、《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宋·宋江 (豪放词)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在看水浒传的时候非常不喜欢宋江。总觉得此人是个投降派,偌大梁山众多好汉,其实全算是间接死在他手里的。事实上在历史上宋江也确实投降了,而投降也确实没给他带来多少好处,但是当时情况非常复杂,并不是水浒传里那样单纯的投降主义。我们常说“以笔写心”,人的性格、经历诉诸笔端,写出的是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词句才情真感人。樵苏反复强调“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风格”就是这个意思。

       词人的词能从侧面甚至直面刻画他的心态与性格。从这首西江月我们可以看出,宋江是个勇悍豪气的人,也是个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人,但其并非能登大雅之堂的豪放君子,而是一身草莽之气,可称之为“粗豪”吧。

       一生真伪复谁知?宋江的形象在水浒传里算是被定了形,他真实的历史、故事与性情已不可考。但仅凭他的诗词,我们仍能看出一二。“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到“血染浔阳江口”再到“敢笑黄巢不丈夫”,狂莽之气呼之欲出。这样的人,即使不是英雄,也该是枭雄!

二十、《临江仙·滚滚长江》 明·杨慎 (豪放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樵苏喜欢的词非常之多,无法尽写,本次只拟选二十首。读诗词,不仅读韵律,读美句,其实也是在读写诗人的一生。这些诗人,有些一生顺遂,有些中道没落,有些怀才无用,有些被历史扭曲淹没。读着他们的诗词,就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一个个故事的上演,看着一段段悲欢聚散,铁马冰河。

       历史都是过去的故事,虽说是非成败留待后人评说,但终究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人会像当事人自己一样认真地对待这一切。黄金千两,带不去一银半钱;家国万里,睡得仅五尺三寸。你扬鞭策马征战杀伐,你离愁远思铭心刻骨;你避世远居不染尘嚣,你谄媚跳梁依附权贵——谁在乎?

       只有你自己。

       之于别人,无论是旁人,还是后人——不过杯酒笑谈而已!

       所以选杨慎这首词作为收结。樵苏说,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把你的故事永远铭记。所以要过得快乐,过得用心。要对得起自己——莫负此生,莫负青春。

慕樵苏 发表于 2012-3-23 23:23

嗯,我知道这段话应该放在上一楼的文章里的,但编辑实在太困难了,所以别怪我了……

虽说不用爪子,其实写完发现字还是全是自己打的。自封劳模一个~

前面的基础准备这样就差不多了,下次开始更新写诗词实战教程。至于进阶教程神马的,到时看有没有人有兴趣吧。

编辑格式编辑得差点疯掉,幸好师父帮忙。在此郑重感谢。

夏停云 发表于 2012-3-23 23:42

Re:樵苏讲诗词【写在词楼开张之前】【等手不酸了就连载】【欢迎讨论指教】

实在太困了,笔拿不动了……明天起床看
话说苏苏你之前不如多占几楼,不过貌似回帖也可以置顶来着?

一笑未然 发表于 2012-3-24 00:32

犯孤平的话老师曾提到:犯孤平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只有一个平声字(最末一个字声调不考虑),如“仄平仄仄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三字用仄声,那么第五字用平声,即“仄仄仄平平仄”。所以咱YY的联想简单如是理解:在诗句的中间不可出现一平声的情况,这样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都比较符合了。
另外是关于纠结于平仄上入声的情况,先前记录有一些总结的入声字,大家可做参考:日、出、绿、不、忆、叶、节、摄、绝、十、一、蝶、托、月、玉、屋、石、忽、北、却、欲、白、作、即、峡、洛、昔、德、别、发、入、物、细、黑、独、湿、若、泊、目、国、撷、尺、摘、百、逐、梦、雪。算是比较普见的吧。
然后大家默念下《静夜思》吧,对于诗词格律平仄方面的见仁见智,大爱诗词之美!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樵苏讲诗词【诗词浅谈】【更新16L / 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