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輝 发表于 2011-12-11 20:34

『戲說慈禧』觀後感——不說悲不說愁,一生故事獨自守

文起:62集的『戲說慈禧』終於看完了!這可以說是我曾經的一個遺憾吧!今日終於看全了。其實從小到大,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電視劇、電影等等包括讀書時的教科書都把慈禧描述成一個罪人,就算有的對她寄予同情的作品也全都改得非常的離譜~我沒看過的其他作品不提,目前個人感覺電視劇方面就『戲說慈禧』比較嚴謹,當然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劇中也有一些歷史錯誤,然而在大方向上把握得還是不錯,現在終於看完了,就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

劇中一開頭將慈禧的出生說得比較誇張,那真的是很窮,年輕的慈禧爲了家計甚至去當喜娘,這一方面而言個人認為慈禧進宮前已經家道中落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個人認為應該不至於這麼誇張~只是正史方面的記載也不是很詳細,但劇中將慈禧家境描寫成這樣個人覺得是爲了讓大家不要認為慈禧是一個不能吃苦的只知道享受的人,而劇中開頭她與榮祿的兩小無猜應該是在增加一些戲劇性,畢竟完全就歷史來演肯定是索然無味的。

之後慈禧進宮,被封為蘭貴人,當然這個不符合正史,其實就連慈禧的本名都做了改動,慈禧的本名是葉赫那拉•杏貞,進宮後被封為懿貴人,但劇中慈禧的本名是葉赫那拉•蘭兒,進宮為封為蘭貴人,初進宮,其實蘭貴人並沒有馬上得到皇帝的寵倖,那麼蘭貴人是怎麼得到咸豐帝的寵倖的呢?!編劇在此時就將慈禧的手腕描寫了出來,慈禧由於家道中落甚至連打賞奴才的錢都沒有,適時,安德海奉命來送皇帝賞賜的金牌,蘭貴人很精明,馬上贈送了安德海一塊玉,這是她進宮前,青梅竹馬的榮祿送給她的,在她心中的意義可見一斑,但是她還是拿了出來,這塊玉其實還是很值錢的,其實劇中將蘭貴人此時的心境刻畫了出來,她在猶豫,猶豫并不僅僅是捨不得這塊玉,她也在猶豫要不要賭,安德海既然是皇帝派來的,地位應該不低,但是究竟多高她心中沒底,當時她進宮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可是並沒有得到皇帝的臨幸,爲了將來她最後豁出去了!講玉送給了安德海,事實上她也賭贏了!榮祿送給蘭貴人的玉並非凡品,安德海看出來了!於是蘭貴人得到了一見聖顏的機會。

在初見咸豐之前,有人提醒她千萬不要和皇帝說局勢的問題,然而見面後蘭貴人和咸豐大略的聊了一下後拿捏住了咸豐的心理,她說了局勢,然後咸豐生氣了,可馬上又笑了,因為蘭貴人說咸豐是可以改變局勢的,初次見面就奠定了蘭貴人的得寵,蘭貴人不僅僅多次被咸豐寵愛甚至又誕下了咸豐的第一個兒子,晋升成了懿貴妃。

然而她不知道咸豐對她的寵愛並非真正的愛她,誠然,蘭兒並不難看,可在美女如雲的宮廷中,絕對算不上驚豔的,咸豐對蘭兒的寵愛有很大一部份是蘭兒的與眾不同,從第一次見面咸豐就知道蘭兒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於是他不僅請了醇親王來和蘭兒講外面的事情,甚至連奏摺都讓蘭兒幫著看,幫著批。在後世的評價中很多人說慈禧貪權~其實就我個人看這個說法過於偏激,真的有哪一個女人一進宮為的就是將來能掌權而汲汲營營嗎?!事實上眾觀歷史,這樣的女人其實真的不多,所以慈禧之所以後來能夠掌握權力核心,最初必然是咸豐的授予。

而咸豐這麼做的目的並非是他有多愛蘭兒,而是他想逃避,他讓蘭兒幫他批閱奏摺是想從繁瑣的政事中脫身出來,要知道當時的大清王朝早已是千瘡百孔了,咸豐知道他自己撐不起這個國家,只想當個享樂皇帝,於是一確定蘭兒可以獨當一面之後,咸豐就開始和麗妃夜夜笙歌,這時候拿著國事來煩惱咸豐的蘭兒反而讓人討厭了,劇中咸豐自己說做這樣一個女人的丈夫很有壓力,有了她好不容易從政事中脫身,可是一看到她就又想到政事了,就這樣蘭兒失寵了。

懿貴妃畢竟是咸豐唯一兒子的生母,且咸豐之前拜託了皇后要照應他們母子,故而即使皇帝來的次數越來越少,懿貴妃的地位還是不受影響的。就在此時,英法聯軍打了進來,咸豐帶著家眷和和一些大臣急忙忙的去了熱河的避暑山莊,將京城的爛攤子丟給了恭親王奕訢。當時的局勢已經很壞了,到了熱河的咸豐依舊只和麗妃尋歡作樂,逃避現實,就連身體都搞垮了,懿貴妃希望咸豐能重新振作,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想了個辦法讓皇后出面,沒想到皇后出面卻氣得病了,咸豐清楚皇后基本不會管自己的事情肯定是懿貴妃的慫恿,再加上肅順的從旁挑撥,咸豐不再讓懿貴妃看摺子,可咸豐依然想尋歡作樂啊~就這樣,一切交給了肅順,可以說當時咸豐對肅順是完全的言聽計從了。

說到肅順其實他也是個很聰明的人!在懿貴妃最初插手政務的時候他就很反感,然而他沒有干涉,因為當時的咸豐非常的信任懿貴妃,之後咸豐對懿貴妃有了意見了!他馬上跟進,其實他從一開始就算好了!他知道男人其實並不喜歡太有能力的女人,遲早咸豐會和懿貴妃產生嫌隙,而他也確實等到了。

隨著肅順的地位越來越高,肅順急躁的毛病顯現了出來,他太急,很多事情都沒做好準備,故而最後他才會被慈禧和恭親王得逞,當然此乃後話,後面再說。

突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消息傳來,咸豐的身體更差了,懿貴妃很清楚,肅順也很清楚,肅順在熱河的權利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他封鎖消息不讓京城方面清楚知道咸豐的病情,並且在恭親王和英法聯軍談和後,摸准咸豐的心理,慫恿咸豐不要回京,實際上咸豐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要怎麼回去,一方面,本來他和恭親王就有心結未開,如今恭親王談成了和局,即便是簽訂了恥辱的條約又如何,畢竟英法是停止了進攻,可謂是立了大功,當時京城都在讚揚恭親王奕訢;另一方面,他要如何去面對被燒毀的圓明園?!那是歷經了多少年才建起來的名園,卻毀在了自己手中。

總是用逃避去面對一切的咸豐依然選擇了逃避,可是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他自己也知道,就算不願意,後事還是要準備的,他走之後肯定是讓大阿哥繼承大統,他就這麼個兒子,至於要選擇誰當顧命大臣呢?當時他最依賴的肅順肯定是首選了,而肅順方面也不會全無準備,他們商量要建立咸豐效法漢武帝殺鉤弋夫人那樣把懿貴妃殺了,正巧這話被當時在內奏事處伺候的李蓮英聽到了,李蓮英是一個極其明白的人,他很明白主子的心理是神馬,他知道肅順肯定不會成功了,所以他特地想方法給懿貴妃送了個口信,他藉口說宮門已關,找上了七王福晉也就是懿貴妃的親妹妹來傳遞這個消息,這裡就能看出李蓮英是一個做事極其周全的人了,一方面通過懿貴妃的妹妹,萬一真有什麽問題不會牽連到自己,另一方面當時懿貴妃身邊最得寵的太監是安德海,這個消息傳過去,功勞肯定主要記在安德海的身上沒自己什麽事情,懿貴妃也不見得能記住自己,可找懿貴妃的妹妹就不同,他能夠親自見到親自稟明,將來萬一事成,論功行賞遲早有自己一份。

果然咸豐沒捨得殺懿貴妃,劇中是通過咸豐回想起和懿貴妃過往種種而沒有動手,然而我認為不儘然,還有一方面沒有直接提到,但是從後面的劇情還是看得出來的。那就是雖然咸豐當時對肅順言聽計從,雖然咸豐不是一個多有能力的皇帝,然而咸豐是一個善於權術的人,從小生長在宮廷中,咸豐有心計,否則他不會打敗明明更有能力的恭親王奕訢登上帝位,簡單的說懿貴妃是咸豐的妃子,後妃不能干政,可外臣也不能干涉宮闈之事,不管咸豐對懿貴妃多有意見也好,殺不殺也好,這不是肅順能夠干涉的,而肅順爲什麽干涉呢~咸豐看得出來,他知道懿貴妃是怎麼樣的一個女人,他看得出肅順是擔心懿貴妃在新帝登基後母憑子貴,影響到他自己的地位。這樣看來肅順就算在咸豐看來確實有能力也是一個必須小心的人物,更何況大阿哥還這麼小,肅順非常有可能變成康熙朝的鼇拜,所以左右權衡後他沒有殺懿貴妃甚至在臨死前給了懿貴妃「同道堂」的印章,就是要讓肅順和懿貴妃互相牽制,好讓大阿哥穩穩當當的當皇帝。

果然,咸豐死後,肅順獨斷專行到了極點,我之前就說了!肅順很聰明,他在熱河這邊做了很多準備,保證了自己的位置,可他太急了!畢竟京城那邊他根本沒什麼準備,當時京城可以說是恭親王奕訢的地盤,然而在那種情況下,肅順就有恃無恐的極度囂張,甚至讓小皇帝嚇得尿了褲子,就此得罪了皇后,也就是母后皇太后,母后皇太后是個老好人,可以說沒什麼主見的人,不過一旦得罪她也不是好玩的!她對小皇帝的愛護是很深的,肅順對聖母皇太后對自己無禮在她看來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可一旦對小皇帝無禮那是太過分了,於是兩宮太后一條心聯合恭親王奕訢讓肅順一派倒了台,兩宮也順勢垂簾聽政了。

垂簾聽政後,聖母皇太后(之後直接就叫慈禧了)享受到了權利的好處,畢竟雖然是兩宮一起垂簾,但母后皇太后(後面直接叫慈安了)是個拿不了主意的人,與其說是兩宮垂簾,不如說權利掌握在了慈禧的手中,同時權利也是一種有了還想要更多的東西,作為辛酉政變的另一個大功臣,恭親王奕訢和慈禧的較量開始了,可憐的恭親王奕訢啊~和肅順一樣也得罪了老好人慈安,慈禧趁機罷免了恭親王的所有權利,慈禧是個明白人,朝廷少不了恭親王她知道,她是故意的,她是要讓奕訢知道到底做主的人是誰,故而罷免了沒多久就又讓恭親王回來了,不過削去了奕訢「議政王」的頭銜,慈禧的手段確實很厲害。何況慈禧還收了奕訢的女兒為養女,封為公主,最初這項決定似乎是給恭親王奕訢的榮譽,此時看來就何嘗不是一種牽制,當然榮壽公主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不僅讓慈禧非常疼愛她,也可以說是做了慈禧和恭親王之間的調合劑。

幾年過去,同治帝14歲了,宮中要選秀女入宮,這次的選秀不是選後妃而是選宮女,可同治帝卻看上了桂蓮,爲了能夠常常見到桂蓮,他甚至找慈安幫忙將桂蓮要到了慈安的鐘粹宮,並且讓張文亮幫忙每天有一段時間和桂蓮在一起,然而之前還沒成事前同治帝爲了桂蓮有些魂不守舍,在功課上有些不專心,慈禧知道了就讓安德海多看著點,安德海便將同治帝和桂蓮的事情告訴了慈禧,慈禧大發雷霆,其實她並不是生氣同治和桂蓮的事,她生氣的是同治爲了女人影響了學習,對慈禧而言,咸豐帝爲了麗妃荒廢朝政的事情也沒過去幾年,她對同治帝的寄望很大,他不希望同治也和咸豐帝一樣,如果同治能夠二者兼顧,慈禧又怎麼會干涉呢~可憐的桂蓮被趕出了宮,只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慈安認為慈禧是大驚小怪,畢竟誰沒有十四、五歲對異性好奇的歲月呢~何況慈安一直覺得慈禧太嚴了,慈安和慈禧的分歧也開始顯現了出來,還有就是安德海這次把同治和慈安一起得罪了!其實早在之前安德海就得罪了同治和慈安,同治老早就說將來要殺了安德海。

這裡也顯現出了安德海和李蓮英的區別,安德海太囂張了!自以為自己在慈禧面前很得寵就無法無天,而且安德海還是一個很不小心的人,自以為得寵就不管不顧的挑戰祖制,按照他自己的話說祖制是沒有垂簾的,可兩宮垂簾了!所以祖制太監不能私自離京又如何,他要當第一個,就這樣安德海出京後在山東被丁寶楨就地正法了,按照恭親王的話說他是自己鑽進了死胡同,連慈禧都說他是自己找死。不過也因為這件事情慈禧恨上了同治,畢竟安德海是個什麽樣子的人她自己心知肚明,只要不要鬧過頭,慈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同治帝不聲不響的就殺了安德海,慈禧感覺到了寒心。

提到殺安德海的事情還有一點要提,是慈禧非常難得的地方,就就是慈禧不記仇,或者說對於人才即使得罪過她她也是公私分明的,拿丁寶楨來說,他殺了安德海,理應被慈禧記恨,不過在曾國藩死後提到由誰繼任曾國藩的位置的時候慈禧自己提到了丁寶楨,可見慈禧不僅有識人的眼光也有用人的肚量。

兩年後,同治要大婚了,這次慈禧和慈安又產生了分歧,慈安喜歡年紀大的阿魯特氏,慈禧喜歡年紀小的富察氏,而同治偏偏站在了慈安那邊不但選了阿魯特氏當皇后,而且和皇后的感情非常的好,此事讓慈禧徹徹底底的寒了心,她對她的妹妹說什麽都是假的!只有權是真的,很多人認為慈禧是捨不得放權,實際上我認為如果同治是一個好皇帝,可以撐起大清的江山,慈禧未必然會不放權,只不過恨鐵不成鋼啊。

慈禧和同治皇后的關係日益惡化,而同治更是混帳的去逛了妓院,還惹上了不乾淨的病,這在當時是治不好的,慈安勸同治皇后要早做打算,然而同治的皇后也許不算是無能之人但手段卻也不如慈禧,更不善調合之道,她不懂得怎麼和慈禧處理好關係,何況慈禧已經把同治的病算到了皇后的頭上,認為是皇后的錯,故而主張要立長為君和皇后肯定是不會成功的,果然,同治帝駕崩,慈禧早已和慈安通了氣,立了自己妹妹的兒子為帝。沒了同治帝的皇后最後自殺了,歷史上有一說她是懷著孕被慈禧害死的,不管同治皇后到底是自殺也好,被害也罷,只能說她真的不是一個適合在宮廷中生存的女子,而不幸被選進宮的她,死亡似乎是她最好的歸宿了。

光緒4年的時候,榮祿成了內務府大臣,慈禧見了他,兩人都想起了當年兩小無猜的日子,於是兩人都情不自禁了,之後慈禧突然病了,病得起不了床,朝政暫時由慈安一個人聽政,慈禧因何而病,這邊比較戲劇化,說慈禧是血崩沒有及時治療調養而越來越嚴重,而造成血崩的原因居然很可能是小產造成的,當時這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寫出了慈禧的心境,慈禧為何與榮祿情不自禁,原因是在外人看來太后這個身份似乎是高高在上,然而說得直白點其實就是寡婦,外人只能看到表面上的富貴,卻看不到慈禧內心的孤寂!慈禧曾經和她妹妹說過什麽人的床鋪是不用整理的呢?那就是寡婦。歷史上記載慈禧是有不少面首的,也就是情夫,然而我覺得這並沒有什麽,年紀輕輕就守寡的慈禧既然有了那麼的地位爲什麽不能找情夫,男人可以一妻多妾,女人為何不行,更何況只不過找幾個情夫以解孤寂而已。

之後慈禧病愈,慈安非常高興,她自己說看別人挑擔不吃力,這回算是明白了慈禧的辛苦,於是一高興將當年咸豐帝留給她的密詔給燒了,這份密詔有處置慈禧的權利,她說從此要和慈禧一條心,之後慈禧一個人想了很久,然後對李蓮英說有事和他商量,下一場就說慈安薨逝了,這邊很明顯是慈禧動的手腳,然而那又怎麼樣,我完全可以理解慈禧爲什麽殺了慈安,這邊我們做一個假設,那就是慈禧到底知不知道那份密詔的問題——

1、慈禧知道,那麼這麼多年慈禧一直和慈安的關係處理得很好,就是擔心慈安拿這份密詔來對付自己,如今密詔沒了,那麼殺了慈安等於解放了自己,不用再考慮慈安這是理所當然,畢竟不管如何在咸豐死前,慈安是皇后,自己不過是貴妃,慈安的地位再怎麼樣都比慈禧大,這也是為何慈禧罷免恭親王要在恭親王得罪了慈安之後,為何同治處死安德海,慈禧只能吃啞巴虧,因為慈安是贊成的,劇中殺安德海之前恭親王有教同治去和慈安說。

插一句,同治是一個不怎麼有能力的皇帝,不過跟他老爸一樣對權術倒也有一定的瞭解,他知道慈安管不了慈禧,於是總是讓慈安壓慈禧,所謂「慈母多敗兒」,真的覺得同治的任性嬌蠻很多是慈安寵出來的。

2、慈禧不知道,那麼就更好理解了,一個人握著自己的把柄還能表面上和自己說說笑笑的,這是不是很可怕,如今這個把柄毀了,那斬草除根就更沒話說了。

當然個人認為就劇中看來第一種可能性比較高,因為慈禧在慈安燒毀密詔後一個人想了很久,我想慈禧和慈安也是有一定感情的,畢竟兩個人走過了不少風風雨雨,但感情是感情,當斷則斷啊。

之後劇情直接跳到光緒帝親政,比如咸豐、同治,光緒算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因為他不是慈禧的親子,從被抱入宮後光緒一直是戰戰兢兢的,慈禧要光緒學的他都有用心學,而不像之前的同治,而且光緒年輕有熱情,很想干一番作為。
起初慈禧是支持他的,只不過光緒真的太急了!慈禧也擔心光緒急會壞事,還將榮祿調回了京,遺憾的是光緒還是不管不顧甚至和日本人開戰,結果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割地賠款,大清朝再一次受到了巨大的恥辱。

戰敗後,光緒帝覺得很憂傷,要怎麼改變這個局面,此時康有為等人建議維新變法,光緒也躍躍欲試,不過光緒太急了!當初和日本戰敗後,李鴻章被革去的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位置慈禧給了榮祿,於是榮祿和其他幾個守舊大臣對光緒的牽制讓光緒很難施展拳腳,而慈禧這邊也認為光緒真的是太急了!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慈禧是守舊,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從小受的就是這種教育,而且延續了2000多年的觀念一時間要人改我覺得很難,而光緒太過一蹴而就,過於急躁,中國的國情和日本的畢竟是不同的,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日本特殊的政治環境,日本以公家為尊,然而實權在武家手中,於是公家一直想改變現狀,而變法維新正好給了明治天皇藉口,對於明治天皇而言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前後區別不會很大,而且實行后還能收回一定的權利有什麽不好呢,當然這個肯定不是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的絕對原因這只是在說為何明治天皇更能夠接受君主立憲制,中國就不同了,其實光緒的心理和明治天皇有點類似,光緒表面上是大清的皇帝然而真正的權利還是在慈禧手中的,或者話也不能說得這麼絕對,假如光緒有足夠的魄力的話,慈禧真的會不交權麼,光緒的老師翁同龢被慈禧趕走前對光緒說當皇帝要有足夠的魄力,不能事事請示,該直接下詔就該直接下詔,可是光緒還是欠缺了這點魄力,所以他只能想別的辦法,例如維新變法。而慈禧這邊,他掌權了多少年,權利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旦君主立憲後呢,所以慈禧當時無法馬上同意變法是理所當然的。

此時譚嗣同向光緒建議要除去慈禧的去牽制必須除掉慈禧的眼線,殺了榮祿等守舊大臣,要殺人手上就得要有兵,可惜的是光緒和譚嗣同信錯了人,他們選擇了袁世凱,結果袁世凱一拿到密詔馬上找了榮祿,并和榮祿去見了慈禧一五一十的說了!慈禧大怒,其實慈禧真的是僅僅是生氣光緒背叛她,個人覺得不儘然,在袁世凱退下後,慈禧對榮祿說袁世凱不能留,今天他能背叛光緒明天也能背叛她,可見慈禧看人的眼光是很準的,她看清楚了袁世凱是什麽貨色,一方面痛心光緒的作為,另一方面還是恨鐵不成鋼,光緒怎麼信了這麼個人啊。

可憐的光緒就被囚禁了瀛台,光緒心愛的珍妃也被禍及,搬去了宮女住的地方,之後在李蓮英的安排下光緒和珍妃才不好容易見了一面。(此事後面說李蓮英的時候還會再提到。)

朝廷重歸慈禧掌權,之後義和團崛起,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大肆殺洋人燒教堂,當時朝廷中很多人都支持義和團,認為可以用他們和洋人抗衡,而只有榮祿等少數幾個人看出這樣下去洋人必然藉口出兵,可是慈禧卻沒有站在榮祿這邊,難道說慈禧真的昏聵到看不清後果,我覺得不是,她和李蓮英說了,她沒有支持榮祿也沒有罰他,其實是爲了留後路,將來讓榮祿去和洋人談判,她自己說的幾十年了受夠了洋人的惡氣,如今可以好好出口氣有何不可呢~她知道和洋人開戰基本上是輸定了!可不管開不開戰洋人都一定會藉口簽訂恥辱的條約,這次和之前的甲午戰爭是不同的,當時中日矛盾源於朝鮮,光緒明知道自己打不過日本卻執意開戰,這次起源是義和團行為,義和團殺洋人燒教堂的行為已經發生,不管開不開戰,洋人都會有藉口的。

就在洋人即將打進京城前,慈禧化裝成民婦帶著光緒、皇后和一些王公貴族、親信奴才跑了,走之前慈禧讓崔玉貴殺了珍妃,我覺得這還是可以理解的,珍妃和慈禧對著幹,慈禧討厭珍妃肯定不可能帶著珍妃跑~而珍妃是光緒的愛妃,這洋人要是打進紫禁城侮辱宮中的女人呢~不如先把珍妃殺了!省得給光緒恥辱,當然原因肯定不止這個。總之珍妃是死了,其實珍妃在一些方面和慈禧還是蠻像的,比起同治的皇后珍妃厲害得多,只不過同治皇后也好,珍妃也罷,他們全都不都圓滑,慈禧進宮的時候將珍貴的玉佩送給了太監,而珍妃則是在崔玉貴來宣旨升她為妃時本應打賞給崔玉貴20兩,珍妃卻只打賞了2兩,結果崔玉貴直接沒拿走了之後就在慈禧面前說了小話,本來慈禧就不喜歡珍妃,崔玉貴的小話好比是火上澆油。

從逃難到西安,再從西安回京後,慈禧變了很多,她也開始施行新政了!慈禧的新政要比光緒更能推行,因為慈禧比光緒高明沒,她為何說光緒太急,確實,因為光緒登基後根本沒有站穩腳跟,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緒還沒將朝中的人收服或者都換上自己人就打算變法維新,那肯定會失敗的,而慈禧不同,她說往東基本就沒人敢往西,她一句話比起光緒要有用得多,這是慈禧多年掌權經營下來的。

接著就進入尾聲了,隨著榮祿死去,慈禧也油盡燈枯了——光緒和慈禧同時病了,後來光緒駕崩,慈禧在立下了新的繼承人後也薨了,去世之前仍舊在看著摺子。

——————

劇情說完了,如何評價慈禧呢,個人覺得後世的很多評價都過於偏激,有人說「女主誤國」,這擺明著是看不起女人啊~個人覺得其實慈禧很了不起,或者應該說在那樣的環境下,換一個人真的會比慈禧做得好?很多人其實都是用結果去推斷,這樣是不公正的,當時中國的衰弱不是慈禧導致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多少年一直自詡為天朝大國,看不起西方國家,就拿劇中同治帝始終不接見洋人來說,他說洋人不和他行跪拜之禮,而他之前的皇帝見洋人,洋人都是行跪拜之禮的,拜託,此一時彼一時啊~當時清朝強盛當然有本錢,而如今呢?!已經是衰敗至極還端著大國的架子,實際上什麽能力都無,難怪外國人要欺負中國了,再比如光緒帝提倡修鐵路,可是爲了朝中的守舊官員還有民間的反對意見,什麽祖墳事關風水,遷移費事等等。中國的弱真的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錯,再好比後人抨擊清末「賣官鬻爵」的行為,可是不這樣行嗎?!那麼多的賠款如何來?!恭親王奕訢在第7集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人窮志短,馬瘦毛長,朝廷就和人一樣,事情不在頭上,慷慨激昂的話人人都會說,事情一弄到頭上,到那個時候才知道,左右掣肘,寸步難行。」

假如沒有慈禧會怎麼樣,假如咸豐死後讓肅順繼續掌權呢?肅順就是個有能力的人了麼?!前面就說了肅順太急躁了,肅順認為要強國先從整頓吏治開始,這個理念沒有錯,只不過吏治的黑暗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何況肅順在掌握權力後還不是一樣提拔自己的心腹有區別嗎?!反而慈禧呢~他在掌權的時候根本沒有重用過外戚,劇中她進宮前囑託自己妹妹和弟弟的話,她知道自己的弟弟是什麽貨色,也知道自己的妹妹是可以依賴的,否則他不會讓自己的妹妹嫁給醇親王,當然人有私心是必然的,所以同治駕崩後他選擇了自己妹妹的兒子,所以他給光緒選的皇后是自己弟弟的女兒,可是這一切並沒有到外戚亂政的地步不是嗎?!比起來武則天反而還重用了他們武氏一門的人,而其中很多是什麽貨色大家都清楚。

既然說到武則天了不如拿慈禧和武則天簡單的比一下,其實我個人覺得把武則天丟到這個環境中她未必做得比慈禧好,比如武則天的勢力建立基本上是唐高宗的默許,在唐高宗駕崩前武則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而慈禧呢~咸豐死的時候她有什麽更別提咸豐走前對慈禧就不怎麼寵愛了;再比如武則天的時代那是盛唐,唐代在經過唐太宗的治理后正是一片欣欣向榮,而慈禧呢~她收拾的是破山河,當時的大清早已被西方列強打開了大門,多少百姓沉迷於鴉片,白銀大量的外流,個人覺得慈禧能撐起這一片江山真的不易,何況正史中有記載「同治中興」,其實根本是慈禧帶起來的,重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優秀的人才,可是當時的中國已經千瘡百孔,這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力量能帶起來的。

還有人說慈禧貪權奢侈——

是,慈禧確實很多次不放權,那又如何?!有出一個人夠魄力讓慈禧放權,再說了,權利是一個很迷人的東西,一旦得到了,享受到了權利的好處後要放手很難,這不僅僅是慈禧一個人如此!很多人都這樣!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沒有解決~因為這就是人性;
對,慈禧是奢侈,那又如何~那個位置換你去做做看你奢侈不奢侈,深宮寂寞,慈禧換再美的衣服有誰看不過是聊以慰藉而已。何況在那個位置上就算慈禧節儉下面也一堆人要吃好處啊~否則道光時期為何大臣們爲了討皇帝開心故意穿帶補丁的官袍,為何皇帝補個補丁要那麼多錢?


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對慈禧的評價依然有失公允,希望在將來能對慈禧更為公共公平些。

除了慈禧,其他的人物在之前的劇情介紹中穿插了一些觀感就不再贅言了,下面就簡單的說一下兩個人:一個是恭親王奕訢一個是李蓮英。

劇中恭親王去世前慈禧來看他,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有幹勁卻沒有經驗,可等到有經驗的時候,歲月已經磨掉了他的幹勁~
其實恭親王奕訢是一個還不錯的人物,也許當初道光沒有選咸豐而是選奕訢繼位的話也許局面會很不一樣吧!不過假設畢竟是假設~奕訢的一生始終被慈禧吃得死死的!他在別人面前很風光可是到了慈禧面前似乎就是矮了一截,這裡面固然有慈禧的手段在,還有一面也是奕訢的局限性,個人覺得比起慈禧,奕訢破釜沉舟的毅力不夠,所以就算奕訢沒有被慈禧壓得死死的,而是他來主持大局的話個人覺得跟慈禧還是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吧!

再說李蓮英,李蓮英其實是一個非常出彩的人物,劇中,他在辛酉政變後,到了醇親王府當差,然後在七福晉的引薦下進了宮,伺候慈禧,這個跟史實有點不符,按照記載,李蓮英是鄭親王端華送進宮的,當然這邊不考究這個。

李蓮英在醇親王府得到賞識後,七福晉想起了李蓮英就是當年那個告密的太監,於是進宮推薦給慈禧,慈禧接見了李蓮英,並且打算留下李蓮英,不過慈禧一開始沒說,而是讓李蓮英回王府了,回去後七福晉才說了,第二日七福晉拿了200兩說給李蓮英,李蓮英卻像七福晉借了1000兩,說是要安頓宮外的窮朋友,當時醇親王很生氣,七福晉卻還是給了,她說若能還就還,不能還就當自己送的。

可李蓮英並沒有拿錢去安頓什麽窮朋友而是一進宮就送給了安德海,可見李蓮英是一個非常小心的人,他知道安德海當時正得寵不和他搞好關係不行,而且慈禧挺賞識自己的,安德海肯定是不怎麼舒服的。這1000兩讓安德海接受了李蓮英。

安德海被殺後李蓮英馬上成了慈禧的心腹,慈禧對李蓮英的寵愛更甚安德海,後世很多評價對李蓮英其實也很不公正,事實上李蓮英是一個做事很小心的人,比如他對除了慈禧外的其他主子一樣很小心謹慎,而且對每個人都很小心,比如提醒同治和光緒慈禧的心意什麽的。

這邊有一場戲不得不提的就是,光緒被囚禁瀛台後拜託安德海照顧珍妃,於是李蓮英一有時間就帶點吃的去看看珍妃,即使面對失勢的珍妃,依然一句「珍主兒,吉祥」,結果這事卻被慈禧知道了,很明顯除了是崔玉貴還能是誰說的,於是之後光緒求李蓮英讓他見珍妃一次的時候,李蓮英就把崔玉貴拖下了水——
崔玉貴問他:「大總管,您冒著風險這麼幹,值得嗎?」
李蓮英說:「天底下的事,沒有一定值和不值,再說只要你肯幫助我,能配合,也不至於出簍子。……你也算有一份,如果風聲洩露出去了,免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言外之意就是說上次他去看珍妃的事情。而這次再告密那就不是他一個人挨駡了事了,可見李蓮英的做事真的是非常的周全,就像他說的天底下的事情沒有一定的,但是事先做了準備總是好的,畢竟光緒和珍妃都比慈禧年輕,也許都會活得比慈禧久,假如慈禧死了自己該如何呢?!他不可能遇見珍妃會被慈禧賜死也不可能遇見光緒死在慈禧之前啊。

——————

總結:與其說『戲說慈禧』是戲說,個人覺得實際上更為符合真正的歷史劇,比起如今的一堆清宮戲更值得一看,於是推薦給大家!
以下是資料——

『戲說慈禧』



集數:62集
語言:國語

是中國電視公司(中視)1993年清裝八點檔連續劇,1993年4月 6日首播,1993年6 月30日播映完畢,共62集,分為〈少女驚夢〉、〈王妃之爭〉、〈深宮巨變〉、〈日落瀛臺〉四個部份。

原著:高陽歷史小說『慈禧全傳』
編劇:宋項如(前段)、鄧育昆
導演:范秀明
演員:

慈禧:叢珊
慈安:何晴
咸豐:翁家明
奕訢:崔浩然
肅順:馬景濤
安德海:彭偉華
李蓮英:徐明
醇親王:黃文豪
七福晉:塗揚
同治:楊慶煌
嘉順皇后:陳曉瑩
光緒:楊慶煌
珍妃:況明潔

片頭曲:〈簾後〉
作曲:曹俊鴻
作詞:姚謙
主唱:張清芳
主題曲:〈情生意動〉
作曲:熊美玲
作詞:林秋離
演唱:曾淑勤
片尾曲:〈傳說〉
作曲:鄭華娟
作詞:姚謙
主唱:曾淑勤

玉笛仙踪净无幻 发表于 2011-12-11 20:59

占沙发来看阿姐的文章~这里的回复有字数限制不?

***********************************

首先感慨一下,阿姐内真的好能写!而且逻辑很细致,瓦要想写成这样估计要把片子重新看N遍~
然后就是看完阿姐的文章,忍不住发表下感想。木有逻辑,也木有足够的证据拿出来支撑,只是自己的感想~~

首先讨论一下当下黑白分明的历史观

没有看过这部剧,但看过阿姐的文之后有个整体的印象,就是典型的90年代的片子,整体脉络都要比现在的剧严谨跟多,重点很突出,也没有为迎合观众把历史改得天雷滚滚——当然加入一些爱情成分或者情感冲突的戏码都是情理之中,引用阿姐的话,“完全就歷史來演肯定是索然無味的”。《戏说慈禧》是一部文化作品,文化作品不等同于学术,它的职责不在于非要把历史搞个明明白白一一二二,而是负责给大众引导一个正确的、直观的理解历史的方向。若真按学术的思路把历史演给大家,估计大家不爱看,也看不懂。

纵观现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为了抓住观众,大抵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不管历史,完全迎合观众的,另一种则是比较慎重、经过较丰富知识积淀而编写的。黑白分明的历史观主要来自第一种,就是不管历史主线,单独把那些名字拿出来娱乐一番,或山盟海誓或死去活来,时代不同没关系,来个穿越先;想狗血了没问题,抓来两只偶遇下,制造点所谓冲突虐一虐,再抛出点无病呻吟的怨念,ok完成,人物行为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基本就是荧屏上的同人文。这种很轻松,编的人轻松看的人也轻松,想怎么写怎么写(当然大多数没这么夸张,但一些重要的历史桥段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笔墨都被写得很轻浮),甚至编剧还可以随时征求观众的意见,大家喜欢看什么结局嘞?喜欢哪个主角是什么样子嘞?然后为了戳一戳观众脆弱的小心脏,非给搞个莫须有的历史悬案出来,让观众们津津乐道地不断讨论,其实A是这样想的,哦天他一定不那样想,否则B好可怜。。。

我想绝大多数哗众取宠的历史剧就是这样的。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抱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希望怎样,不希望怎样,希望的就想在剧里发生,否则这个剧拍得就“不好”。可悲的是绝大多数观众是没有很明确的历史观的,他们只知道历史的结果,不知道历史车轮演进时的内情。于是很悲剧的,有了一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有过骂名的人全都是坏人,而被褒扬的人就永远是大英雄。“盖棺定论”,放在这里是多么的可悲。一个丰满的历史人物,到头来被绝大多数人所知的,可能也只是几个词、几句话罢了,而待遇好一点的,也不过给每个词标配了一个用来解释的故事——结果并没有变化,只是印象深刻罢了。至于那些可能影响到大家这种“黑白分明”的观念的,统统丢掉,至少在学术圈外的绝大多数场合,是被回避掉了。从而想起了那些帝王们,任凭身后有多长的一串朗朗上口的谥号,他们的纠结、彷徨,那些最真实的他们自己,就那样被丢掉了,何其可悲。除此以外,“黑白分明”世界的形成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在此不讨论——总之结果相同就是了。

于是,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便有了黑白分明的历史剧。好像爸爸妈妈小时候看的样板戏,好人永远都是浓眉大眼,坏人永远都是贼眉鼠目,坏人得势时观众气愤地跳脚,好人胜利时观众兴奋地欢呼。这种情况再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现代依然不变——就像慈禧,观众希望她坏,她便坏得彻底,坏了大家就爱看,不得说一点好。即使现在的观众文艺鉴赏能力提高了,喜欢点百转千回的,编剧也许会编些桥段出来,什么体现伊的母爱啦无奈啦,其实结果是不变的,她还是大坏蛋一个。历史车轮究竟是怎样运转的?她的每一步是为什么?没人在乎,只要她坏就可以了。

于是就有了阿姐文中最开始的那段评价,有些作品改得离谱,多少有观众这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作祟。其实改得离谱的不仅是慈禧,就大家都很清楚的近代历史里,国军的很多作为不都被掩盖掉了么,还好随着这段岁月的远去,现在人们渐渐开始正视这段敏感的历史,真相也一点点地被写进教科书、写进历史剧,而大家并没有因为真相的出现而变得怎样怎样,反而会因此更加热爱我们正视历史的国家。这其实也看出,盲目迎合“黑白分明”历史观的文化作品是省事的,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又回到了开头说的,文化作品的职责是正确引导大众的认知,而非迎合。若是出现一个负责任的编剧,在缜密的人物行为逻辑的基础上,既还原出历史进行时的种种微妙的影响和艰辛,又一直抓住大家的兴趣点,这才是好的历史剧。最起码从阿姐分享的《戏说慈禧》中,能看出来这就是一部比较负责任的剧,也可以说是《戏说》里的“正剧”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电视台真的应该把这些老剧搜罗搜罗,重新翻出来放一遍。就我周围来看,还是有蛮多人喜欢这些剧的。只可惜现在,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天雷脑残肥皂剧的猖獗了!!


好吧先写到这吧,本来还想讨论一下人物的思想的,可是我写文太慢,一会儿就十二点了呜呜。。
阿姐我要是写跑题了麦拍我,抱抱&亲

一笑未然 发表于 2011-12-11 21:20

文区十字回复箴言,嘻嘻
刚点评的没了,于是简短点:以史明镜,戏说也罢,正史也罢,历史厚重的烟云没法抹去,读完对慈禧有了些了解,但替换不了那份厚重与沉痛,忘记不了这份厚重与沉痛里有过她的推动。
不得不再提句:邑辉真是个可爱又认真的好友啊

暖郁未良 发表于 2011-12-12 10:52

没看过细说慈禧,我听过百家讲坛的慈禧,讲得十分入味,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喂你的同义词有完没完!】
百家讲坛中,前半部注意力还比较倾向慈禧,后半部心思都听到光绪翁同龢身上去了
对翁同龢一生的宦海沉浮唏嘘不已
二十七岁成名中状元,却不浮不燥【想想现在少年成名的各种新星,看天,虽然二十七也不是很年少啦】
而后年逾七十古稀,却还能支持维新,那份对国家的重情忠义之心,如今还余几人!
有时候都想,翁同龢接受的是几千年来传统教育,却不迂腐于旧,改革与新,绝对是大清几千年来修的福气!【揍西你这话怎么像说媒!】
记得百家讲坛里说这帝师于光绪拜别的情形
那是个有些寒冷的,吹着微风的清晨
前一天下过小雨,颐和园的路上十分泥泞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就这样跪在清晨的泥泞小路上
等着皇帝的车撵经过
等晨曦微露,皇帝的车撵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过来了
光绪帝坐在车撵中,看见了自己的老师跪在了路旁
可那时已经来不及停车了,光绪帝只得在华贵的车撵中黯然泣下,无所作为
光绪帝敬爱了一生的老师,翁同龢的一手教导的学生
两人最后的道别如此无声又令人悲伤

写的不好,各种推荐百家讲堂说的那个慈禧呀!!

多谢辉提醒!是颐和园!扶墙...我这也能记错

邑輝 发表于 2011-12-12 11:16

引用第3楼蓝田玉暖于2011-12-12 10:52发表的:
没看过细说慈禧,我听过百家讲坛的慈禧,讲得十分入味,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喂你的同义词有完没完!】
百家讲坛中,前半部注意力还比较倾向慈禧,后半部心思都听到光绪翁同龢身上去了
对翁同龢一生的宦海沉浮唏嘘http://www.weibufengge.com/p_w_picpath/back.gif是隋麗娟說慈禧咩~如果是的話我也有看的說。
話說你確定內沒說錯!圓明園咸豐的時候就燒毀了,怎麼可能光緒和翁同龢在圓明園拜別?!
戲說慈禧中也有講到光緒和翁同龢——
比如光緒小時候讀書到一半,突然打雷了,會嚇住,這時翁同龢就會馬上來關心,光緒就會撲到翁同龢的懷裡!
比如翁同龢是一直很支持光緒的,向光緒推薦了很多人才~
結果惹怒了慈禧被慈禧下令遷回原籍永不入用
然後翁同龢在走之前來拜別光緒~和他舉了康熙和孝莊皇太后的故事,叫光緒要有魄力點~
其實我覺得光緒還是有點能力的,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他的魄力不夠~後來又識人不清~以至於戊戌變法功敗垂成
後世人將戊戌變法的失敗大多歸結在慈禧身上,然而光緒自己也是有責任的啊~假設把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的話,除了其他的一些客觀條件外,光緒和明治天皇差得遠了~
很多人說慈禧霸道~可她就是可以讓下面的人服服帖帖的;而同治和光緒就都不行,介就是差距啊~

暖郁未良 发表于 2011-12-12 11:29

多谢辉及时提醒并改正的说!!!我是个半调子,以后也请继续指教!【是隋丽娟那个】!引用第4楼邑輝于2011-12-12 11:16发表的:
是隋麗娟說慈禧咩~如果是的話我也有看的說。
話說你確定內沒說錯!圓明園咸豐的時候就燒毀了,怎麼可能光緒和翁同龢在圓明園拜別?!
戲說慈禧中也有講到光緒和翁同龢——
比如光緒小時候讀書到一半,突然打雷了http://www.weibufengge.com/p_w_picpath/back.gif

摩奢惹 发表于 2011-12-12 18:10

好是漫长的一篇评论……
我是没看过《细说慈禧》但还是对其它一些有关慈禧的剧,有些涉猎……
本人并不对慈禧感冒!~
更不慎喜欢。由于她在历史中的关键意向时的一系列动作。整体来说我对她是极不喜爱的。
不过,还是很感佩她。毕竟在那个男主的时代能撑起大权的女人是少之又少的,尤其是能在台面上站住脚的。
这是她与那些挖小墙角的后宫女人绝对的不同。
更深的是能站在那样的地位上,也就是说明她的智慧。虽然她的决定并不一定对后世带来什么好处。
而且,每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历史书写,是和她切身经历分不开的。
虽不赞扬,但也不完全否定是我对慈禧的一贯态度。

摩奢惹 发表于 2011-12-12 18:59

引用第6楼摩奢惹于2011-12-12 18:10发表的:
http://www.weibufengge.com/p_w_picpath/back.gif

所以说事物的客观两面性,决定事物矛盾并相依存在着………………

邑輝 发表于 2011-12-13 16:30

克罗诺      笏      +1      16分钟前      道光选择咸丰,个人感觉其实还是因为咸丰在权术和谨慎方面比较像他,看他怎样处理和珅就知道了。

——————

我不是說了咸豐在權術的問題上確實不錯
否則咸豐不會在臨死前既任命以肅順為首八大臣為顧命大臣
又給了慈安慈禧一人一個玉印~
他就是要讓雙方達到制衡的作用!
其實一直覺得同治、慈禧和肅順的關係有點像
康熙、孝莊和鼇拜的關係
不過肅順比較不如鼇拜~當然同治和康熙那也差遠了
而慈禧和孝莊個人覺得他們不相上下!
甚至慈禧在一些方面由於孝莊
可是後世的評價如此不同還是那句話此一時彼一時啊
是說和珅那是嘉慶處理的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戲說慈禧』觀後感——不說悲不說愁,一生故事獨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