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缥缈 发表于 2017-5-11 13:02

法的门前书评

本帖最后由 凤缥缈 于 2017-5-11 14:11 编辑



在法的门前站着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去见法。守门人说,我现在不能放你进去。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不是可以放他进去?“也许有这种可能,”守门人答道,“但现在肯定不行。”

其实这本是是一位朋友介绍,推荐给我看的一本书籍,是在美国的一本比较畅销的系列书籍,而我读的是其精华的中文翻译版本,今天看完之后,与大家分享一番
《法的门前》是一本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入门教材,是美国各州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入门教科书。是学习英美法系的入门书籍,而其中国翻译版本是由原书中文译者邓子滨与本书的著作者之一的彼得•德恩里科,专门为了中国的读者翻译的合作之作。原书历经8版修订,在美国畅销30多年,被誉为英美法系的微型百科全书。

《法的门前》这本书在开篇讲的是一个自乡下来的人来到了法的门前,而在法的门前看门的那位门警告诉他现在是不可以进去的,但是也许在未来是有可能的,所以,乡下人就这样在法的门前等了整整一辈子。就在其将要走到他生命的尽头时门警告诉他“这里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去了,因为这道大门仅仅是为你而开的。我现在就去把它关上。”在我看来,法的大门是因人而异的,每有个人在寻求自己的法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 的一扇门以及一个门警。在这个乡下人的故事中,他自打一开始就对法抱有着极端的敬畏之心。在他问门警“以后能否可以进去”的时候,这一句话就已经暴露了他的内心的想法。而在之后的情节中,乡下人弯下身想透过大门来观视法的大门背后哦的情形,但是门警几句话就让其退却,之后其对门警形象的描述也表明了其对法的畏惧,他不敢去挑战门警,也没有勇气走进一扇敞开的大门,更没有勇气去面对比看门人更加强大一个个大厅的门警。最终也就导致其在门口等候一辈子。

其实,在法的门前就是一个乡下人对于法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从最初的敬仅是为你而开。我现在就去把它关上”。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门是属于乡下人的,只有他才能进去,在这之前的一切都是虚无的重到咒骂,再到最后的顿悟。“人人都在追求法,但是这么许多年里却没有一个要求进法的大门”,看起来是乡下人对门警的提问,其实乡下人自己已经找到答案了。而门警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这里再也没有人能够进去了,因为这道单门仅障碍和考验。乡下人在最后其实已经开始明白,他说“确实认出了一道这个正从法的每一重大门发出的永不熄灭的光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摆脱了之前的贿赂、咒骂,明白其所缺少的就是那个迈进大门的勇气,也可以说,只要其勇敢的向门里走一步,门警就会便的“和蔼可亲”了。

《法的门前》从内容上来看,有其广泛性(不仅全面介绍了英美法律、而且深入浅出地描述其适用过程)、生动性(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集法理、判例、文学素材、相关资料于一体)、开放性(不仅是高高在上的法理陈述,而是平等地提出问题,授予分析法律问题的方法);从体例上看,整篇从解读现实中的法律开始,到法律如何实施、法律的实施主体、冲突如何解决以及法律的未来均有论述。《法的门前》作为大陆法系的阅读者,不仅仅是阅读习惯上的新奇之感,而且其理论的深邃、理论述说的条理逻辑,均有震撼之感。仿佛至此,法律之门已经打开,而我却刚刚才进入……

已故的约翰·博西格诺教授曾说:法律的基石是什么?这是人们关于法律的首要提问。

我相信,“关于法律的首要提问”源自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许诺了正义的法律,何以成为非正义的借口?”这种担心存在于任何国家的任何法律制度中;这个提问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的感受和对正义的渴望中。这种感受和渴望标志着人类的健康、远见、想象和勇气,而这一切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人们渴望在国家法制中发现并创造正义的可能性,这种渴望就是人们研习法律的动力。从法律专业人士到普通公众,每个人都有一个博大的襟怀:通过法治来构建并维系一个和谐社会,通过彼此努力和共同参与来解决社会冲突。这不仅是我们的胸襟,也是我们寻求的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说,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在中国,用法律所建制的秩序无处不在,但在现实中,如果秩序对现实中存在问题不能起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就会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进而导致混乱不堪。我们一直在提倡法治,但如何执法,如何确保管理的公正性,才是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这是一杆天平,平衡法律理论和实践所产生的问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考虑深思的。

《法的门前》是一本关于美国法律理念的基础读物,让建立起对美国法律初步的认识框架。虽然讲述的是枯燥的法理,但大量出自西方经典文学、社科作品的引文和生动流畅的文笔让本书充满了可读性。对“法的实施”、“警察”、“利益”、“陪审团”和“网络立法”这几章的内容印象最为深刻,值得我们去再次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的门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