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虎铭 发表于 2016-9-21 22:49

黄河东流去

《黄河东流去》讲述的是抗日史上花园口决堤而起的故事。故事从当年数以万计的黄泛区的人们遭遇了怎样的灾难,说到他们在十年间一系列天灾人祸之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是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写作时间主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是业余创作被毛主席亲自加编者按而成名的共产党员,所以本书政治上的目的性相当强,踩捧都几乎不加掩饰的露骨。所幸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好看也值得一看的小说。正史写大人物的一言一行,平凡人的生死哀乐往往化作统计数字,小说重塑了小人物的生命,让逝去的时空再次鲜活起来,使读者也有机会走进一切不曾参与的苦难与挣扎之中。
贴上一段原文吧。  
      “解冻以后,黄河滩里一块块酱红色的淤泥开始发软丁。这些淤泥滩上硬下软,有的三四米深,脚踩上去好像踩在橡胶上一样,可是只要一脚陷进去,就别想拔出来。越挣扎越往里陷,越陷越深。有的人陷进去全身没顶,有的人陷进去只露个头活活被憋死。
  寻母口南边的乱流河滩里,这些天来已经摆着一片人头。这些人有的是逃荒过路的,有的是去挖芦根的,他们被陷在泥滩里,发出凄惨的呼叫。可是谁也无法到跟前去救。他们呼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交代着自己死前要嘱托的话。
  成群的老鸦在天空盘旋着,时而飞下啄食着这些尸体的眼珠和耳朵。偶而有几条饿得发疯的野狗,也向泥滩里跑去,想和那些老鸦争夺“食物”。可是这些野狗没有翅膀,它们也被陷在淤泥里。”
作者的文笔那么生动,交待遗言的头颅也好,无翅难飞的饿狗也罢,都仿佛历历在目。让人看了觉得滑稽想笑,又深深感受到一种惨无人道的恶心。类似这样的细节,场景啊,对话啦……书里比比皆是。可以看出作者在下笔前必定是花功夫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更难得的是,面对这些素材,他能敏锐的感知出其中的内涵,前因后果,当事人说了和未说的种种情绪,都一一表达出来。这使得小说的血肉丰满,十分富有感染力,这也使得,哪怕最后从中引出的作者自己的“道理”或许不算深刻也不够正确,依旧能够打动人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河东流去